为深入贯彻省“百千万工程”部署,积极响应暑期“三下乡”号召,东莞城市学院人工智能学院与新媒体与艺术学院跨界融合,组建了一支12人的“莞迹遗韵,匠心传艺”实践团队。日前,在学院教工党支部副书记贺丹副教授的带领下,奔赴石龙镇,聚焦濒临消失的红漆描花传统木屐技艺,用镜头与创意开启一场守护非遗根脉的青春接力。
踏访石龙,追寻木屐回响
踏上石龙镇古老的青石板路,斑驳骑楼间仿佛还回荡着旧时木屐店的繁华足音。队员们通过当地文化馆的珍贵档案,触摸到红漆描花木屐与这座古镇的深厚渊源——这里曾是东莞木屐制作的心脏地带,鼎盛时作坊林立,“嗒嗒”的木屐声曾是石龙最鲜活的市井乐章。
循着历史足迹,团队探访了传承人梁锦泉师傅的工作坊。堆积的优质苦楝木、熬煮猪血灰的铁锅、摆满漆料工具的工作台,无声诉说着匠心的坚守。梁师傅现场揭秘了代代相传的关键工艺,从甄选经年老苦楝木制作坚韧耐潮的木屐坯体到以禾秆草过滤猪血杂质,混合特制粉末制成古法“猪血灰”防水层,事无巨细。
他更信手挥毫,“一帆风顺”“松鹤延年”等精美纹样一笔立就,竟无需草稿。此外,梁师傅还亮出独家秘器 —— 蚊帐布特制的“蚊帐锤”。只见他轻裹绿漆、稍沾白漆,运腕轻敲,一片葱茏树丛便跃然屐面;而红黄漆色那行云流水般的交融渐变,则尽显其数十载指间功力的收放自如。
新老碰撞,破局之路跃然眼前
梁师傅之子梁家聪的回归,为古老技艺注入创新活力。他潜心钻研,成功将典雅古朴的大漆(天然植物漆)工艺与木屐结合,创新推出温润内敛、光泽独特的“大漆木屐螺钿版”,在材质和审美上实现突破,一经面世便广受关注。深谙新媒体力量的梁家聪还积极开辟线上阵地,更从文创维度焕新非遗价值。当木屐经典纹样跃上红包、钥匙扣;保留完整工序的迷你木屐化身冰箱贴,这些承载文化符号的日用之物悄然走进现代生活,不仅风靡游客市场,更让沉寂的手艺重焕蓬勃生机。
为了让深巷珍艺走向广阔天地,队员们化身非遗“记录者”与“传播者”。他们扛起设备,翔实地拍摄从选料、制坯、上灰、涂漆、彩绘到钉皮带的完整工序,积累宝贵素材用于制作纪录片与新媒体产品。同时深入街巷采访居民游客,借力互联网平台讲述动人木屐故事,致力让这门老手艺被更多人听见、看见。
双向奔赴,共筑传承新桥梁
在这场守护莞邑文化根脉的行动中,两代人以不同方式奉献热忱。梁锦泉师傅坚守作坊,将选木辨材、漆料配方等核心技艺倾囊相授;青年学子则发挥专业创意与新锐视角,系统整理工艺资料、设计非遗互动体验方案,为木屐寻找“出圈”机遇。同学们在实践中深切体认到:每一双红漆描花木屐都承载着东莞独特的历史印记与生活记忆,其消亡将是难以弥补的损失。“多尽一份力,传承就多一分希望。”一位队员如是说。
“原来传统手艺并非遥不可及。”亲手尝试描花的年轻人感叹道。如今,梁家工坊内青春气息与创新活力交织升腾,社交媒体上关于红漆描花木屐的讨论热度持续攀升。
续写传承:青春脚步丈量非遗未来
石龙老街,红漆描花木屐的传承故事还在续写。东莞城院学子以行动证明,青春能为非遗传承添把力。当传统技艺遇上青春创意,守护的迫切便化作了携手前行的动力:让古老木屐在新时代踏出铿锵新响,深深扎牢莞邑大地生生不息的文化根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