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东莞民营企业家日|很牛的东莞民营经济是如何发展起来的?
东莞+ 2023-10-11 11:06:46

自从东莞官宣将每年的11月1日定为“东莞民营企业家日”后,业界掀起了一股民营经济讨论热潮。特别是日前东莞日报推出的《被誉为“东莞发展脊梁”的民营经济有多牛?》相关报道出街后更是引起社会关注。很牛的东莞民营经济是如何发展起来的?

民营经济在东莞的发展创造了一个奇迹。

在改革开放大潮的催动下,东莞凭借毗邻港澳的优势和敢为人先的精神,大量吸引外资办企业,以外向型经济带动全市经济社会迅速发展。伴随改革开放的春风,东莞民营经济如同雨后春笋,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以个体工商户单一经济主体为主到个体私营、混合经济多元并举,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从“拾遗补缺”到“重要组成部分”,不断发展壮大,成为拉动东莞经济发展的“第三驾马车”。

记者通过梳理《东莞民营企业发展史》《东莞年鉴》《改革开放40年东莞民营经济发展情况》等史料,初步将东莞民营经济发展概括为四个阶段:从无到有、从有到优、日新月异、势如破竹。

第一阶段(1979年到1989年):

从无到有的“孕育孵化期”

改革开放,这场党领导下的伟大变革,春风化雨,波澜壮阔,东莞民营经济正是乘着这浩荡春风一路蓬勃发展,书写了40多年的瞩目发展成就。

1978年,东莞的经济以国有经济为主,民营企业基本为空白。1978年改革开放后,一批有眼光、有胆识的东莞个体户开始从事经营活动,另一些人则通过打工获取技术和资金,这是东莞民营经济的萌芽期。

上世纪80年代,东莞主要引进发展以“三来一补”为主要方式的外资经济,外资经济的率先发展,带动起配套基础设施等物业建设推动了集体经济的初步发展,同时也为东莞民营经济的孕育和发展创造了巨大的空间。

1980年前后,“三来一补”经济为东莞民营经济的发展创造了资本积累、技术、市场营销渠道和管理等方面的条件,东莞人在这一经济发展过程中,通过“边干边学”形成了强烈的创业冲动。

1988年,随着外资的大举进入,带动了民营经济的迅速发展。同年,东莞升格为地级市,私营经济被写入宪法,受到保护,首次确定了法律地位,理论和制度的突破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第二阶段(1990年到1999年):

从有到优的“崛起的十年”

1992年春,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进一步解放了思想,也为民营经济发展带来了强劲东风。同年6月,国家体改委印发《有限责任公司规范意见》《股份有限公司规范意见》,为民间创业提供了制度保障。同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四大确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目标,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长期共同存在和发展,掀起了民营经济发展的第二次浪潮。

在这些利好政策的推动下,东莞民间投资积极性高涨,一股全民经商的“下海潮”席卷全国,民营经济进入了高速发展期。

1994年,“东莞板块”实现破冰,极大地鼓舞了东莞民营企业的士气。起步于工业区开发与厂房租赁的东莞宏远工业区股份有限公司正式在深交所主板挂牌上市,成为东莞市第一家上市公司。之后,东莞本地的优质制造业企业陆续登陆A股市场。

1995年,东莞市政府针对国际形势的变化,因势利导,颁布了《关于加快东莞民营经济发展的若干决定》(简称“43条”)。“43条”的颁布为民营经济发展制定了一个形式化的规则,同时,意味着政府已经明确将民营经济看成地方经济发展的主体。民营经济进入蓬勃发展时期,此后的几年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长。

1998年,东莞市政府又作出了《关于鼓励和促进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决定》(简称“47条”),提出了“放宽从业人员登记范围和经营条件”“放宽经济范围和经营方式”“放宽外经贸经济活动范围”等47项政策措施,把民营经济发展推向一个新台阶。

据统计,2000年,民营工业企业达到了19300多户,比第二时期末的1994年翻了一番;个体私营企业注册资金超千万元的1521户,比1994年猛增了近9倍。

总体来看,这十年间东莞的民营企业快速发展并初具本土特色。以外资经济配套服务和技术引进为载体,东莞民营企业开始了一股创业潮,涌现出一批以餐饮、服务、零售、酒店等服务为主的本土民营企业以及以加工、代工为主的中小民营企业的快速发展。

第三阶段(2000年到2008年):

日新月异的“发展黄金期”

2001年,东莞颁布《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即“48条”)为标志,吹响了新世纪东莞民营经济大发展的号角。2001年,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的实发照数占当年各类经济实体实发照数总量比率高达92.3%,累计总发照数占总量的79.1%。

2004年末,东莞民营经济进入一个发展的黄金时期。全市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达到了246792户,比上一个时期末的2000年增长127.32%,占全市各类经济实体的87%;注册资金达447.87亿元,比2000年增长了近2.5倍;个体私营经济完成工业总产值296亿元,比2000年同期增长约3.5倍;民营资产总值突破千亿元大关,达到1600多亿元,实现了三年翻一番。

在这当中,酒店业堪称是东莞民营经济浓墨重彩的一笔——到2004年底,民营企业投入酒店建设的资金已超过180亿元人民币,并有继续增长的趋势,数额堪称全国第一。全市共有五星级酒店13家,四星级酒店32家,绝大部分由民营资本兴建或经营。其中,三正半山酒店不仅是全国乡镇第一家五星级酒店,而且是全国民营企业投资的首家五星级酒店,摘取了酒店业的两个全国之最。

不仅如此,在商贸流通领域,民营企业也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2005年前后,例如连锁零售业蓬勃发展,涌现出一批私营连锁企业,如中域电讯、花园粥城、杏林春凉茶、真功夫饮食、健民珠宝、茂光眼镜等本土连锁名店。在行业分布上,这些连锁企业实现了从传统单一的百货业向饮食、珠宝、电器、电讯、服装、鞋类、保健品、便利店、美容美发、石油配送等众多生活服务消费领域发展,从经营地域上实现了从镇内向市内、从市内向市外延伸的跨地区方向发展。

不少镇区还结合自身实际,选准一个产业,使全市逐步形成行业相对集中的专业镇、专业村等。如虎门的服装业,大朗的毛织业,厚街、大岭山的家具业,南城区、横沥的制鞋业,清溪、石碣、石龙、城区的电子行业,石排的塑料制品业等。

2006年,东莞在原有“民营经济48条意见”的基础上,制定《关于进一步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首次将“两自”企业纳入市财政重点支持的名单,支持民营企业做专做精,民营经济新旧48条意见,是东莞市民营经济发展的纲领性文件,进一步推动民营经济的发展,东莞迎来了民营经济发展的新高潮。

纵观这一阶段,东莞民营经济经历了原始积累、艰苦创业和快速发展之后,逐步保持了较长时间的稳定增长。到2008年,东莞市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1203.34亿元,占全市GDP的32.5%,民营企业俨然已从改革开放之初的“龙套角色”转变为重要角色。

第四阶段(2008年至今):

势如破竹的“创新发展期”

这是东莞民营经济历经全球金融危机后的创新发展阶段。在这阶段中,东莞经济进入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与此同时,东莞加大转型升级力度,出台各项有益于民营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措施,民营企业变压力为动力,成为东莞转型升级、科学发展的主力军,创新发展、抱团发展、向外发展等新的发展趋势逐渐凸显,东莞民营经济进入重要发展机遇期。

从2008年开始,宇龙通信、华贝电子、以诺通讯等一批民营企业加速布局东莞,OPPO、vivo相继进入手机领域,手机整机厂商集聚效应明显,产业规模迅速壮大。华为、OPPO、vivo等国产一线品牌整机生产企业汇聚东莞,以国产手机品牌整机生产制造为主,元器件及模组、电池及周边配件为主要配套的产业链格局更趋完善。由此带来东莞智能手机产业的繁荣,并形成了超万亿的电子信息制造业产业集群。

2014年,东莞印发《东莞市推进企业“机器换人”行动计划》,“机器换人”大幕开启。大批民营企业开启“机器换人”转型升级行动。2017年,市政府一号文《关于实施重点企业规模与效益“倍增计划”全面提升产业集约发展水平的意见》印发,“倍增计划”开始实施。

2018年,东莞民营经济增加值达到4105.49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49.6%,已然占据东莞经济半壁江山。如果聚焦到企业家,胡润中国富豪榜上,2008年至2018年10年间,东莞上榜的企业家从5人增至31人,最高资产从19亿元增至365亿元——这两组数据从侧面证明十年间东莞民营经济的飞跃。

与此同时,东莞民营企业也加速踏入资本市场。2009年,在沉寂了十年之后,民营企业众生药业成功登陆中小板;之后的每年,东莞都保持有1-3家企业上市。到了2019年,以民营企业为代表的莞企直接是“跑步”进入资本市场,一个月诞生3家上市企业;2020年继续“开挂”,先后有17家企业在境内外上市和过会,排名全省地级市第一。

2019年,首届华为开发者大会在东莞松山湖开幕,引起了全球的瞩目。以华为、OPPO、vivo为代表的智能手机产业在东莞蓬勃发展,成为东莞民营经济发展的标志性品牌。

2021年,东莞GDP迈过万亿元大关,成为广东第四座GDP超万亿元的城市。民营企业家勇立潮头、敢于创新,为东莞历史性地迈上“双万”新起点作出了重要贡献。至2021年,全市民营经济市场主体占全市94%,规上工业增加值占全市六成以上,吸纳了62%的就业人口,贡献了70%的规上工业利税。即业界普遍提到的“九八七六”说法,东莞民营经济也因此获得“东莞发展的脊梁”荣誉。

2023年,为了让“脊梁”更加挺拔,东莞通过“一号文”的形式发布《关于进一步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全面优化东莞市民营企业发展环境和创新生态,让民营企业敢闯、敢干、敢投。并在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不断擦亮莞商金字招牌,让民营经济始终与东莞同频共振、茁壮成长”。

文字:首席记者 曹丽娟 记者 聂伟 图片:记者 程永强 郑志波 梁浚锋 陈栋 李梦颖 编辑:张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