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5月20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民营经济促进法》正式落地实施,这是我国第一部专门关于民营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法律,为促进民营经济持续、健康、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坚实的法治保障。
法律千万条,首要在落实。记者走访多家佛山企业发现,民营经济促进法中关于科技创新、服务保障等的顶层设计,正与企业的实践探索形成强烈共鸣。
企业期待法律落地,激发创新活力
截至今年3月底,佛山民营经济经营主体165.7万户,占全市总量的96.76%。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六成,民营工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超七成,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民营经济促进法的出台,如同一剂强心针,让众多民营企业代表“敢创新、能突围、有底气”。
广东优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黄平表示,“企业不断创新的动力来源于市场的公平竞争,有了这样的基础,才能带动产业链不断向优、向高端发展。”近年来,优凯科技通过互联网技术实现生产流程的数字化管控,年产能突破10万吨,产品出口40多个国家和地区。
佛山市宜奥科技实业有限公司副总裁谭俊则从另一个视角解读:“国企与民企,一个紧跟国家战略部署,一个紧贴市场走势定位,两者若能混改合作,将极大推动企业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他满怀期待,希望通过两者的高质量协同发展,共绘发展新蓝图。
佛山市宜奥科技实业有限公司的数字化生产车间。
在人工智能浪潮中,佛山市灵泽万川人工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李琢亦难掩兴奋:“促进法的出台振奋人心,对民营企业发展的支持力度空前。我最关注的是服务保障,法律从‘强监管’向‘服务为主’的转变,为民营经济自由活跃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聚焦科技创新,培育新质生产力
多家受访企业提到,民营经济促进法第十六条“支持在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等领域创业”和第二十八条“牵头承担重大技术攻关”的突破性条款,让民营企业得以站上国家科技主战场,大展拳脚。
作为口腔医疗器械领域的独角兽企业,广东中科安齿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近三年以营收的55%投入到研发领域,致力于推动国产高端器械突破“卡脖子”难题。董事长陈贤帅信心满满:“促进法中科技创新激励机制与知识产权保护条款,为我们持续研发提供了坚实保障。我关注到关于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的条款,将助力我们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满足不同成长阶段企业的融资需求,进一步扩大研发规模。”
广东盛路通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内天线制造领域首家上市公司,目前深耕军民两用通信领域,按照“天基组网、地网跨代、天地互联”的思路开展相关技术研究和产业化应用。董事长杨华表示,“2024年公司研发投入占比近10%,远超高新技术企业的标准。我们期待政府能进一步简化行政审批流程,加快项目立项、环保等手续审批,同时出台专项补贴政策,支持我们参与战略性新兴产业。”
广东盛路通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内天线制造领域首家上市公司。
拥有71年历史的广东肯富来泵业股份有限公司,近年来在技术创新和知识产权方面硕果累累。董事长、总经理陈迪表示,目前正朝着百年企业、百亿营收的目标而奋进,迫切需要省重点实验室、博士后工作站等高水平研发平台的支持,以全面激发内生动力与市场活力。
强化人才培养,筑牢发展根基
新质生产力的培育,离不开人才的支撑。《中华人民共和国民营经济促进法》第三十二条明确提出鼓励民营经济组织培养使用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人才,为民营经济人才战略指明了方向。
广东科伺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智能装备伺服驱控领域深耕多年,研发投入占比高达15%-19%。董事长陈标发透露,通过与哈尔滨工业大学、广东工业大学等高校共建联合实验室,攻关人形机器人关节模组的机械故障智能诊断技术,同时推行“技术入股”机制,激励核心研发人员创新。“我们期待政府能进一步对高端人才给予个人所得税减免、住房补贴等政策支持,并鼓励高校开设‘智能制造微专业’,培养复合型工程师。”
广东科伺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国产智能装备伺服驱控领域深耕。
盛路通信则实施了毕业生专项培养机制“新锐计划”,采用721培训模式和双导师机制,为员工提供全方位培训。未来,公司期待政府能组织开展针对民营企业的人才培训活动,与高校合作开设定制化课程,培养急需的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
中科安齿则依托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以“传帮带”模式培养专业技能人才。在佛山推动“南方牙谷”的背景下,公司希望政府能加大对生物医药专业人才的扶持力度,构建“人才—产业—城市”共生系统,让更多“大城工匠”与科技创新人才在佛山实现价值跃迁。
文图 | 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王靓 彭一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