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5日上午,东城街道与东莞外国语学校集团化办学签约仪式在东城外国语小学举行,东城外国语小学正式加入东莞外国语学校(集团),开启集团化办学的新征程。这也意味着,集团化办学作为“破解教育均衡发展瓶颈”关键一招,正在东莞不断结出新的成果。

事实上,集团化办学作为东莞大胆推动教育改革的生动实践,赢得了师生、家长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近年来,从集团化办学,到教育扩容提质千日攻坚行动,再到“莞邑良师”计划,一系列政策、目标,释放了更多积极信号,无疑将不断推动着东莞教育走向更美好的未来,同时赋予城市更多的可能性。

▲东莞中学南城学校
集团化办学再结“新果”
9月4日,东莞正式开学。东城四年级小学生陈骏熙如愿转入东城外国语小学就读。“教室窗明几净,校园干净整洁,老师和同学们都很好,我已经交了几个新朋友啦!”陈骏熙说,他最喜欢音乐课,希望加入学校的管乐团,登上更高的舞台。
对于此次选择转入的原因,家长陈先生直言:“虽未正式揭牌,但官方早有消息透露,东城外国语小学与名校东莞外国语学校实行集团化办学,我们对龙头学校先进的教育理念非常认同。”
果不其然,开学第二天,东城街道与东莞外国语学校集团化办学签约仪式在东城外国语小学举行,标志着东城外国语小学正式加入东莞外国语学校(集团)。
东莞外国语学校创办于2014年,是东莞第一所公办外国语学校。作为市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学校,东莞外国语学校积极推动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成为全市首批6个集团化办学的龙头学校之一。
此次“牵手”的东城外国语小学是今年东城街道倾力打造的一所高起点高标准公办学校,办学规模48个班,新增学位2160个,本学期迎来400多名学生。至此,东莞外国语学校教育集团有东城外国语小学、黄江中学、寮步外国语学校、滨海湾外国语学校等四所成员学校。
作为教育集团的龙头学校,东莞外国语学校党委书记尹效登表示,将派出行政、骨干教师团队共建东城外国语小学,开展广泛深入的交流合作,通过“管理共建、德育共轨、教学共研、队伍共育、师资共享、文化共识”等策略,落实集团办学的文化融合、特色发展、教研一体、课程建设、资源共享等工作,努力建设互惠互赢的学校发展共同体,打造教育集团的特色品牌,办好人民家门口的满意教育,让东外每一个孩子都能享受优质的集团教育,体验美好的童年,绽放各自的精彩,成长为更好的自己。
作为东城第一所加入全市性教育集团的试点学校,这所采取“本地名校+新校”方式组合的集团化办学的学校,标志着东城街道基础教育步入规模化、集团化、联盟化办学新阶段,为东城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一次拓宽视野、加强交流、提升水平的难得机会。同时也意味着,东莞集团化办学又迈出新的一步。

▲大岭山镇实验小学
在家门口就能上“名校”
集团化办学,在东莞早已不是“新鲜事”。
早在2016年,东莞中学作为全市首个“公托公”教育改革试点,接受南城街道的委托,全面管理南城中学,打造全新的“东莞中学南城学校”,首创东莞“公托公”集团化办学先河。
作为龙头学校,东莞中学派驻以校长为首的精干管理团队参与成员学校的管理,在办学思想、办学宗旨、办学理念、学校管理制度、校园课程建设、学校文化建设等方面进行引入和移植。如今,从校园环境到教学成果,从师资队伍到学生综合素质等,南城学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最初的教育发展共同体逐步发展为集团化办学,尝到“甜头”,2018年,东莞全面开启推进集团化办学之路。走过5年历程,像东莞中学和东莞中学南城中学这样的融合,在东莞也比比皆是。

▲大岭山镇实验小学
目前,东莞正迈进第二轮集团化办学实施阶段。截至2023年6月,全市共组建教育集团91个,覆盖成员学校296所,与第一轮集团化办学参与学校相比,翻了两番,实现园区、镇街推进集团化办学全覆盖,基础教育学段全覆盖,并辐射到韶关、揭阳,开启跨市集团化办学新模式,为促进教育公平注入源头活水。
同时,全市累计有13个教育集团入选省优质基础教育集团培育对象,入选数量排全省第三名。2019-2023年连续5年师生、家长对集团化办学的满意度都在98%以上,全市形成浓厚的集团化办学改革氛围。

▲大岭山镇实验小学
放眼全市,通过五年的实践证明,集团化办学充分发挥品牌龙头学校的辐射带动作用,大大缩短了新建学校的成长期,有效促进薄弱学校的自我发展,加快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倍增,办好家门口的每一所学校,不断满足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努力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推动全市基础教育整体提升,促进优质均衡发展,对实现千万人口与城市共生共荣,激活东莞新活力具有重要意义,成为东莞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的真实写照。
“十四五”时期,东莞将紧紧围绕“扩规模”和“提质量”两大目标,继续深化集团化办学改革,对标省优质基础教育集团培育标准,努力把集团化办学打造成东莞的教育品牌。同时要积极推进粤东西北基础教育帮扶工作,推动跨省、跨市集团化办学办出成效。
在民众对优质教育资源极度渴求的当下,集团化办学无疑已成为东莞向“学有优教”跃进的关键。

▲松山湖第一小学
实现教育优质均衡还要做很多
办好家门口的每一所学校是东莞对民众的庄严承诺。
近年来,东莞大力实施教育扩容提质千日攻坚行动,新改扩建公办中小学137所、公办幼儿园75所,新增公办学位超18万个,公办教育资源不足问题得到大大缓解。新一轮招聘公办教师人数是过去6年的总和,更好满足了群众对优质学位的需求;坚持扩一所、优一所,通过集团化办学带动薄弱学校提升,推动从“有书读”到“读好书”转变。
今年全市教育工作会议提出,要从侧重于补短板逐步向侧重于增优势转变,加快扩充各学段公办学位,继续优化义务教育结构,逐步缩小镇街、学校之间的质量差距,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

▲松山湖第一小学
为实现这些目标,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去年全市财政支出“每四块钱就有一块钱用在教育”,教育保障民生、服务大局能力不断增强。同时,着眼于服务外来人口,去年投入10.8亿元,实现义务教育民办学校非户籍学生100%享受学位补贴。下一步还将持续扩容提质,提高补贴标准,推动教育公共服务更好覆盖全市常住人口。
此外,东莞把锻造教育人才放在核心重要位置,实施高规格的“莞邑良师”行动计划,大力打造教育领军人才、教育家型校长和教师、工作室主持人、卓越教师、未来名校长等培养品牌,搭建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锻造东莞教育“大先生”,打造高质量教育品牌。

▲松山湖第一小学
东莞对于教育优质均衡的探索,远远不止于此。当前全市正处在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高质量发展成为东莞教育的中心任务。东莞教育紧紧围绕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要求,以省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示范区为主要抓手,持续扩容提质,深化改革创新,推动教育公共服务更充分、更优质、更公平、更安全覆盖全市常住人口,为实施“科技创新+先进制造”战略提供更坚实、更到位、更强劲、更持久的教育支撑。
当然,实现教育优质均衡,推进教育更高质量发展,东莞要做的还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