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6日,承载着几代人美好回忆、寄托着全城热切期盼的“东莞记忆”项目,在有着千年历史的莞城迎来首开区建设项目开工仪式,标志着“东莞记忆”项目建设进入新阶段;在古镇石龙,老城活化利用有条不紊推进,不久前在中山路成功举办第三届商埠骑楼文化节,引来近18万人次打卡;虎门镇则正致力通过系统规划建设,擦亮“中国近代史开篇地”和“虎门销烟”的名片;在袁崇焕故乡,石碣镇举办了英雄故里非遗文旅体验周,既弘扬英雄文化,又展示非遗保护成果……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根和灵魂。近年来,乘着东莞建设文化强市的东风,东莞各镇街不断加大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活化利用工作力度,仔细摸排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多措并举让历史文化资源“活起来”,并将保护活化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融合在一起,让“沉睡”的历史文化资源焕发新活力,助推经济社会加快高质量发展。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东莞各镇街经济发展日新月异,但丰富且各具特色的历史文化资源并未被经济发展“洪流”淹没。在莞城街道,东莞记忆首开区将围绕古城门、骑楼街区、古河道等重要文化要素,塑造多元共生的历史街区典范;石龙镇重点做强中山路省级历史文化街区,打造“中山路非遗一条街”,高水平筹建中国举重博物馆,确保年内建成、隆重开馆,打造成为中国举重文化的独特地标;茶山则在南社古村探索出了一条“非遗+文旅”的古村落保育活化路径,被称为东莞古村落的“南社模式”;石排镇村合作首创“塘尾艺术家联盟”,引进一批知名艺术家进驻塘尾古村落开设相关文化艺术工作室,举办各类相关活动,推动古村特色文化与乡村振兴相融合。
除了对现有资源的活化之外,不少镇街也正积极谋划和整合文化资源。如虎门深化虎门销烟历史文化旅游区设计和建设前期工作,力争启动一期景区和虎门销烟遗址纪念公园建设,同时推进文物保护利用,完成蒋光鼐故居重新布展;厚街新鲜出炉《厚街镇委、镇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文化强镇建设的实施意见》,提出建设老厚街历史文化街区等“六大文化项目”,擦亮鳌台书院等“六张城市名片”,并充分利用各社区丰富的祠堂资源,打造一批村史馆等,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各个镇街发力历史文化资源活化利用工作,让东莞这座底蕴深厚的国际制造业名城焕发出了独特文化魅力。一个个文旅融合的古村落、一座座名人故居和祠堂、一项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正以全新面貌展现在市民游客面前,进一步提升了城市品质,丰富了市民生活,而更重要的是,历史文化资源背后承载的故事、传承的精神文脉也在口传心授中延续。
让人欣喜的是,东莞市民对“活化”历史文化资源的欢迎,一组组数据给予了肯定的答案:2022年在石龙举行的“广九铁路111周年展”吸引了近13万人次观展,第三届石龙商埠骑楼文化节吸引市民游客18万人次;“五一”期间,东莞的鸦片战争博物馆每日接待游客超过2万人次,东莞可园博物馆则每日近5000人次进园参观;茶山南社古村落每到节假日,更是游人如织……
毋庸置疑,在城市更新加速的当下,始终把对历史文化保护放在第一位,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不在改造过程中被随意破坏、拆除,固然十分重要。但保护并不等于一味“守旧”,如何鼓励、激发城市更新建设者更好配合保护好、主动活化利用好历史文化资源,在释放“拓空间”价值的同时,让珍贵的历史文化融入城市发展之中,发挥更大价值,是值得各方关注和深思的课题。
正如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广东省文物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肖旻说,要做好保护与更新的平衡,包括对文化遗产的历史研究,对项目场地特征的专业分析,以及对当代社会文化发展需求的认识。这种深化工作需要更多借助专业的力量,提高项目的品质来实现。
“东莞记忆”项目迈出重要一步,东莞市民的期盼则增加了三分,期待该项目建成后,将给东莞各镇街历史文化资源活化利用工作,提供又一个鲜活样板。唤醒“镇街记忆”,让历史文化资源这块“瑰宝”焕发出新活力、新魅力,令人期待,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