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东莞珠江入海处,脚下的土地仍留存着历史的温度。珠江口的风裹挟的水汽,拂过威远炮台斑驳的墙,这里曾是抵御外侮的前沿,是一段峥嵘岁月的见证。波涛拍打着岸边,诉说着虎门销烟那气壮山河的一幕。

1839年,林则徐站在这片土地上,以无畏的勇气和坚定的决心,将一箱箱鸦片销毁。23天滚滚浓烟,是毒品的消散,更是中华民族不屈精神的升腾。虎门销烟,如同一声震醒沉睡巨龙的号角,向世界宣告着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意志。威远炮台,如历经沧桑的不朽战神,静静地伫立在珠江口的波涛之畔,默默守护着这片古老而神圣的土地。如今,那些沉默的炮筒,已锈迹斑斑,却威严依然。它们曾抵御外敌的入侵,见证了波澜壮阔的英勇抗争史。

遥望远去的岁月,穿越时空的迷雾,仿佛能听到当年那惊心动魄的炮声,感受到将士们气吞山河的气魄。这段历史,是东莞的骄傲,也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东莞,因这段历史而变得厚重深沉,它是历史的教科书,时刻提醒着后人不忘过去,珍惜现在。
珠江潮涌处,新章起峥嵘。东莞,这座镌刻民族气节的城,此刻正以文旅为笔,在新时代的宣纸上挥毫泼墨。当林则徐青铜像的目光穿越时空,凝视特效秀重构的1839年历史烽烟,历史的回响与特技的锋芒在此刻共振,激荡出东莞文旅创新的澎湃交响。

詹晓南导演的《林则徐1839》特效秀,正以颠覆性的艺术语汇重述历史。舞台上的孔雀蓝绸缎如珠江潮水翻涌,镀金图腾在光影中化作燃烧的星火。当虎门销烟的滚滚浓烟推至观众面前,那些沉睡在教科书里的铅字突然有了温度——渔家女划破晨雾的船桨,溅起真实的水花,老炮手布满裂痕的双手,颤抖着点燃引信,数字化复原的鸦片箱在火焰中崩塌的轰响,与近两百年前滩头爆裂的声浪形成跨越时空的和鸣。这不是简单的历史复刻,而是一场让民族记忆重生的视觉大戏。

从历史的长河中走来,东莞正以全新的姿态展示着它的魅力。从深厚的历史底蕴中挖掘,打造着属于自己的文旅大IP。

隐贤山庄上演的大型全景特效秀《林则徐1839》有着独特的魅力,它以个性化的方式解读历史。导演詹晓南有着自己独特的观点,在艺术表达方式上大胆创新。剧本采用跳跃性、点状型的叙事结构,核心突出林则徐作为钦差大臣南下的关键任务——销毁鸦片以及相关的海口之战。以“千年华夏,唤起民族觉醒”为口号,精准地抓住观众的民族情感和对历史的敬畏之心。
在技术层面,它有着诸多创新,将博物馆静态展示变成“活态”,现场制作的道具和服饰在色彩上大胆改变,由于白天演出,舞台采用孔雀蓝加金的花边、图腾花边构造色彩基调,区别于传统文旅秀,极具视觉冲击力。在剧种上,它融合了音乐剧、舞台剧、话剧、歌剧的元素,开创了新的艺术表达形式。故事线以小见大,通过渔夫、老炮手、小炮手、翁大人以及林则徐等人物,反推那个时代的故事,更容易扣住人心,让年轻人也能沉浸其中,接受历史文化的熏陶。
此外,演出中的互动环节也是一大亮点。从开场回到1839年的渔民生活场景,到动员观众共同杀敌、敬仰民族英雄,再到引导观众留下对民族觉醒的感悟,整个演出过程充满了互动性和参与感,让观众不再是单纯的旁观者,而是成为了演出的一部分。
这部特效秀只是东莞文旅的一个缩影,如今的东莞,各个景点都在挖掘自身特色,将历史文化、民俗风情与现代旅游设施相结合,吸引着来自各地的游客,展现出独特的人文地理魅力。

东莞文旅的蓬勃发展,离不开文旅从业者的努力与担当。深入挖掘东莞的历史文化资源,用创新的方式将其呈现给大众。他们肩负着传承和弘扬本土文化的重任,通过艺术作品让更多人了解东莞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隐贤山庄董事长罗建新表示:文旅从业者需要有敏锐的洞察力,能够发现那些隐藏在岁月深处的文化瑰宝,并将其转化为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在创作过程中,要敢于突破传统,勇于尝试新的艺术手法和表达方式,以适应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罗建新说:“我们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不仅要追求艺术的美感,更要传递积极的价值观。通过文化作品,激发游客对历史的尊重、对民族精神的传承,唤起大众的文化自信。”
在东莞文旅大IP的打造过程中,文旅从业者是推动者,也是守护者。他们用自己的才华和热情,为这座城市的文化建设添砖加瓦,让东莞的文化走向更广阔的天地,在时代的舞台上绽放更加耀眼的光彩。
站在2025年的春光里回望,东莞文旅创新的密码早已写进城市基因。当《可园可源》实验国乐剧精彩开启,当七夕盛典的无人机群在夜空中拼出岭南元素图案,当大型特效秀《林则徐1839》用艺术语汇重述历史风云,这座城市的文旅叙事正突破物理疆界。那些散落在历史长河里的文化基因碎片,被创新之力重新编码,最终生成属于新时代的文化基因——既承袭着林则徐“开眼看世界”的胆识,又奔涌着大湾区弄潮儿敢为人先的热血,在珠江口的潮汐中,谱写文旅融合的瑰丽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