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高向未来·镇能量丨综述:竞标争先拼未来 绘就振兴“实景图”
东莞+ 2023-05-31 10:57:42

一个个充满凝聚力和战斗力的基层党组织活力迸发,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组织保证;一栋栋旧厂房“破茧而出”,化身高品质现代产业园,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一项项创新产业加速聚集,新业态加速成型,为高质量发展增添新活力;一幅幅乡村和美宜居画卷照进现实,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内涵……

百舸争流千帆竞,奋楫笃行谱新篇。近年来,东莞597个村(社区)手握振兴笔,擘画乡村新图景,以基层党建点燃乡村振兴“红色引擎”,以产业兴旺为“总引擎”、以生态宜居为“着力点”、以乡风文明为“助推器”、以治理有效为“主基石”、以生活富裕为“风向标”,努力打造全省乡村振兴的东莞样本,为东莞高质量发展贡献应有的力量。

风正潮平,自当扬帆破浪;任重道远,更需策马扬鞭。当前,东莞正在举全市之力实施“百千万工程”,在自身发展能级的赛道上,597个村(社区)跑马争先勇突围,按照“一年开局起步、三年初见成效、五年显著变化、十年根本改变”的目标任务,把村的资源更好地统筹起来,实现村(社区)实力的整体提升;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赛道上,竞标争先拼未来,力争在加速融入城市现代化、产业现代化进程中实现更高质量发展,全力打造“和美乡村标杆村”。

“双万”东莞新征程,镇街力量勇担当,村(社区)步履铿锵。

过去一年,东莞集体经济恢复较快增长,截至2022年底,东莞村组集体经济总资产2508.9亿元,同比增长8.8% 东莞日报资料图

产业兴旺富民兴村

“物业有租金、村里分股金、工作有薪金,村民在家门口就业,既传承乡音又留住乡愁。”如今的中堂镇潢涌村,稳步增长的集体经济不仅拓宽了村民就业渠道,也让老百姓腰包鼓起来。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东莞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通过多元发展助推集体经济“换挡提速”,让群众的生活愈加红火。

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着力发展实体经济,围绕“优化提升工业型经济、做大做强物业型经济、做精做优投资型经济、探索发展服务型经济”四轮驱动发展战略,潢涌村全面打好集体经济发展“组合拳”,形成集体经济“一专多元”发展新格局,加快建设集体经济实力雄厚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力争打造全省高质量发展先进村。

2022年,潢涌村集体总资产达80多亿元,完成集体可支配收入3.7亿元,集体可支配收入多年稳居东莞村级前三甲。

潢涌村的高质量发展,是东莞积极探索多途径、多模式、多元化集体经济发展途径,不断增强集体经济“造血”功能和自我发展能力,助推集体经济“高位爬坡”的一个生动实践。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东莞积极探索农村集体经济多元发展,在强化集体经济运行监测的同时,确保资产保值增值,为农村股东分红“添柴加薪”。

过去一年,东莞集体经济恢复较快增长,截至2022年底,东莞村组集体经济总资产2508.9亿元,同比增长8.8%,全市农村集体资产约占全省的三分之一,真正实现了集体经济强起来村民生活富起来。

创新推进经济转型、探索多元发展,在为集体经济“输血”的同时,增强“造血”功能和自我发展能力。近年来,东莞村域经济加快集聚创新产业,积极培育新型业态,持续提升集体收入,推动产业质效双提升。

以新型集体经济为“突破口”,发挥集体经济在农村发展中的“压舱石”作用。凤岗镇雁田村依托京东智谷、凤岗天安数码城等重大项目,进一步集聚大湾区人工智能及相关创新平台、创新企业、创新要素,推动建设村人工智能产业兴旺的核心引擎,两个项目全部建成投产后,每年将创造约800亿元产值、50亿元税收,同时带来大批优质企业和高素质创新人才。

茶山镇寒溪水村全面清退落后产能,大力推动人才公寓建设,成功引进中科·智谷产业城、浩瀚原电子城、龙智茂实业有限公司等优质项目,2022年寒溪水村总资产同比增加13.44%;石龙镇黄家山村利用保税仓厂房升级改造,引进世界500强企业三协精机,推动龙汇·智谷产业园项目建设。

以“农产品”为媒,壮大集体经济。常平镇朗洲村结合荔枝产业及“欢乐田园”“宵夜一条街”等项目,打造具有本村特色的生态旅游线路;常平白石岗村持续擦亮黄皮“乡村名片”,以产业振兴助推乡村振兴。

文旅融合,村庄“活”起来。茶山南社村依托明清古村落的文旅资源优势,积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断完善文旅基础配套设施建设以及精神文明建设,全面打造成彰显历史文化的大湾区岭南文化旅游目的地。

产业兴旺,集体经济致富强,村民的获得感更加充实,幸福感更可持续。

常平镇桥梓村 常平供图

村级工业园“涅槃重生”

2022年以来,桥梓村以桥城高新产业园“工改工”项目为主要抓手,紧抓重大发展机遇,努力实现跨越式发展。该项目规划占地面积约6.12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21.41万平方米,预计总投资额约11.78亿元,力争在2024年12月底前完成竣工验收。经统计,原园区年产值约9170万元,改造后,预计年产值可达8.7亿元,年度税收可达4600万元(约50万元/亩),将为该村实现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动能。

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是农村的最大资源。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关键在于盘活农村集体土地资源。近年来,东莞全方位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通过“盘活土地+升级物业”为农村集体经济插上腾飞“翅膀”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落地见效。

东莞是制造大市,也是人口大市,土地资源非常宝贵。当前,东莞集体土地开发强度已达52%,可用地并不多,怎么办?唯有向存量空间要土地,“拓展产业空间”也就成为社区工作的“头号工程”。

近年来,东莞各村(社区)高要求、高标准、高水平,对标对表先进发达地区,下大力气解决空间保障推动招商引资,高起点推动村级工业园工改工、推动社区高品质城市更新,让社区产业和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让乡村和群众的生活环境品质展现新气象。

2022年,虎门大宁社区举行三大项目开工仪式,大宁生态智慧产业园一期南区、大宁电子智慧制造项目、大宁加油站三大项目正式动工,将成为虎门大宁社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立足东莞“双万”新起点,大宁社区以打造深莞深度融合发展的样板为目标,把生态智慧产业园项目(一期)定位为电子信息、医药健康产业为主导,以生产、研发、设计为核心,突出绿色生态、功能多元、智慧服务理念,打造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的东莞产业升级示范基地。

长安镇厦岗社区提速OPPO重点项目、32亩商住用地收储、知荣“工改工”、环球石材“工改工”等经济项目落地、投产,创收集体经济;寮步镇横坑社区投资10亿多元,强力拓空间、提品质,先后启动了横坑昌运产业大厦、横坑商业大厦、万荣工业区等三个旧改项目,新增集体物业面积超42万平方米。

提升集体经济活力,需要农村土地的充分盘活利用,也需要各种资金的投入运转,只有充分发挥好政府和市场“两只手”的作用,发挥好技术、资本、劳动力等要素的积极作用,有的放矢补短板,才能有效激发集体经济活力,才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的发展,为乡村振兴提供重要的经济支撑和产业支撑。

在谢岗镇赵林村,赵林股份经济联合社与七个经济合作社以入股联营的方式,建设电子元器件制造项目厂房、宿舍及配套设施。目前,建设已进入装修阶段,预计今年7月中旬可投入使用。

该项目以“蛋糕共享”的模式,由村组两级共同出资建设。企业入驻后,每年可为村组两级带来800多万元的租金收入。

一个个村级工业园正经历“涅槃重生”,村(社区)农村集体土地资源正在被盘活,为村(社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能。

“红色引擎”为乡村注入澎湃动能

初夏,走进万江滘联社区,清风徐徐,水波滘联,白鹭栖飞,鱼虾畅游。一幅岭南水乡图景徐徐在东江边铺开。

七年前,滘联是“脏乱差”村,也是涣散村;现如今,滘联“蝶变”为最美村居。

滘联蝶变的背后是该社区全力打造“厚德滘联、惠从党来”党建特色品牌,走出一条“党建引领、乡贤助力、全民参与、共建共治”发展新路子,逐一攻克“四无”发展窘况,社区总体面貌得到扭转,成为东莞欠发达村蝶变的生动样板。

组织兴,则乡村兴。滘联的美丽蜕变仅是东莞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我市村(社区)注重夯实农村基层党组织根基,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在乡村事业发展中的领导核心作用,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澎湃动力”。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道滘镇大岭丫村积极选优配强乡村一把手和村“两委”班子,不断优化基层党组织配置,推动村党委、村委会以及下辖六个合作社顺利换届,将两名能力强、善于做农村工作的年轻同志纳入干部队伍,为做好乡村振兴工作提供人才支撑。

在该村党委的坚强领导下,该村走出了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蜕变之路,先后荣获东莞市“特色精品示范村”、“水乡特色示范村”、东莞“蜜蜂奖”、“东莞绣花奖之最美村”、“城市精细化管理示范村”、“寻美莞乡”首届东莞十大美丽乡村等称号。村组两级总资产、纯收益也有了大幅度提升。

5月,洪梅镇东莞水乡功能区核心单元(东莞西站洪梅单元)回迁房项目二期安置项目已完成围挡、场地平整。接下来,安置房项目组将会加快手续办理,等待建设。据了解,土地整备工作是水乡功能区重点推进项目,更是氹涌村全面深度融入水乡功能区建设、改善人居环境、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一环。土地整备期间,氹涌村建立“党群议事会”机制,对土地整备热点难点问题,做到大家事、大家议;落实“一事一议”疑难个案诊断,利用民间智囊团出谋献策。

以基层党建点燃乡村振兴“红色引擎”,赋能乡村振兴,这样的例子在莞邑大地不胜枚举。

在常平镇卢屋村,该村通过强化党组织政治引领力,实施“头雁”工程打造一个“铁班子”。制定“1+9”村级组织运行机制,规范党员群众议事和党务、村务公开机制,各项重点工作有效推进。

大岭山镇鸡翅岭村则采取“莞香党员服务队”党员联系户、党员承诺制、党员先锋岗等措施,引导党员干部当好“金牌店小二”,有效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塘厦诸佛岭社区实行村民小组长在职在岗制度,在党组织领导下,村民小组长积极发挥带头作用。

如今,在广袤的莞邑乡村,党组织的组织力、凝聚力、战斗力已经渗透到了乡村振兴的方方面面,“红色引擎”为美丽乡村建设凝聚起澎湃动能。支部带头干,群众跟着干,沉睡的资源被盘活,群众的力量再凝聚,一个个乡村焕发出新的活力,一幅幅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新画卷正徐徐展开。

万江滘联社区 万江供图

生态宜居答好民生答卷

“这么好的环境,作为我们村民来讲,是挺幸福、自豪的一件事情。”近日,记者来到道滘镇大岭丫村,村民叶叔告诉记者,现在村里绿草地多了很多,街心公园的环境也非常好,周末不用出远门,在村里带孩子放风筝也很舒服。

叶叔口中所说的是该村水岸枫林景观带,小桥流水亭台楼阁相互交融,榕树下怡然自得的纳凉老人与草坪上嬉戏的孩童相映成趣,交织成一幅安宁祥和的岭南水乡画卷。据了解,该村投入6000万元打造水岸枫林景观提升项目,建成一条集水岸观光、健身、娱乐、垂钓于一体的水乡休闲景观带,成为村民散步休闲的好去处。

大岭丫村还实施环卫保洁自聘模式,从源头上解决以往环境卫生老大难问题,实现了乡村旧貌换新颜。

“以前聘请保洁公司,保洁质量效果跟现在生活要求差了一大截。实行环卫自聘之后,我们村的环境卫生发生了很大变化,也解决了部分村民的就业问题。村民现在既是我们村环境的参与者,也是我们村环境的受益者。”大岭丫村宣传委员叶学俸说。

乡村全面振兴,最直观的变化在哪里?是污水治理,还是道路硬化……近年来,东莞各村居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性工程,聚焦群众最关心、最现实、最急需解决的农村环境卫生难题,出实招、下硬茬,重点攻坚、全面动员,开启突出问题精准整治、乡村景观精致设计、环境项目精品建设、常态化维护精细管理的工作新格局,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档升级。

万江水系发达、河网密布。水环境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农村人居环境。在万江拔蛟窝社区,该村投入800多万元资金进行雨污分流改造、居民片区“三线”入地整治、正心小园建设等,全面提升社区小园品质;同样水系发达的南城水濂社区以山水生态资源为特色,围绕“休闲文旅”主线,打造生态休闲、旅游观光特色小镇;厚街镇溪头社区则大力整治水埗头南区及史涌、新涌、旧埗头条小微水体河涌,并以碧道为纽带将三条河涌贯通连接,如今河涌水体清澈。

凤岗镇是著名侨乡。结合本地特色,该镇油甘埔村推动全市首个华侨公园建设,做好江屋排屋楼、虾公潭古建筑和19座碉楼等文化遗产保护,2022年成功创建“广东美丽侨村”。

中堂镇潢涌村则强化“绣花”功夫管理,全面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持续推进农房管控、厕所革命、垃圾分类等专项行动,进一步促进环境招商、环境聚商。

印象中“脏乱差”的农村,在各村居真招、实招下,正迎来前所未有的改变。乡间道路交错纵横,房前屋后干净整洁,寓意深刻的文化墙图文并茂……这样的美丽景致在东莞各村居随处可见。这是全市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果的直接呈现。

乡风文明润民心田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更要“塑魂”。

每日傍晚,道滘镇永庆村曲艺社总会传出悦耳乐声,吸引许多村民驻足观望。粤剧乐器响起,舞台中央,身着靓丽戏服的阿叔阿姨迈着轻盈碎步,摆动着身段和手势表演。一旁,驻足的路人不知不觉沉浸在曲调中,情不自禁地跟着哼唱起来。

作为中国曲艺之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道滘坚持普及粤剧知识、传承技艺、培养人才,为乡风文明建设提供文化滋养。天天有活动,晚晚传乐韵,已成为了道滘各村居群众文化活动的真实写照和靓丽的风景线。

乡规民约是乡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基层治理中发挥着重大作用。走进寮步镇井巷村,昔日街头巷尾经常出现的牌桌“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干净整洁的街道、焕然一新的休闲设施。

“今天,我们会制作蛋挞、马蹄糕和腐竹糖水,还有我们面前的这些糯米糍……”一走进井巷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浓浓的蛋挞香就扑面而来。调蛋液,包馅料,煮糖水……井巷村“厨神小队”的阿姨们正忙得热火朝天,欢声笑语分享生活趣事。这里是井巷村的“美食每刻”老友记相聚主题活动。

像这类有趣有意义的活动,井巷村还有很多。多姿多彩的活动吸引众多村民甚至周边村的村民前来参与,井巷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成了“网红打卡点”。牌桌“消失”的背后,是井巷村村规民约“约”出乡村文明新风尚的生动缩影。今年,井巷村的村规民约入选广东省民政厅评选的“‘约’来粤好”主题优秀村规民约100个优秀范例。

在道滘镇大罗沙村,村内干净整洁的道路、绿树成荫的环境、文明守礼的氛围以及随处可见的“治风”公益广告和宣传标语,让人感到文明新风扑面而来。

该村的文明新风由何处“吹来”?这还得从该村积极制定《大罗沙村环境公约》说起。

“大罗沙村的人居环境整治由来已久,镇政府及村委会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但整治成效甚微,关键在于村民不理解、不支持村搞人居环境整治,人居环境整治缺乏群众基础,整治过程没有发挥群众主体性。”该村党总支书记刘锦兴说。

鉴于此,近年来,大罗沙村通过制订《大罗沙村环境管理公约》,完善大罗沙村精细化管理各项措施,规范村民行为,推动村民自治,培育文明新风,彻底清除大罗沙村环境“脏、乱、差”现象,实现大罗沙村环境的“净化、洁化、有序化”,促进大罗沙村人与环境的共生共荣。

东莞各村居还注重以红色文化引领乡风文明,凝聚起乡村振兴的蓬勃力量。

夜幕降临,茶山寒溪水村农光曲艺社的团长罗全铿来到平安文化主题公园的文化戏楼排练《沙家浜》《红灯记》《山乡风云》等红色文化粤曲,每周排练3次,每次3小时,周四加练。这背后,是寒溪水村通过挖掘红色传统、活化传统文化,以文化人,引领乡风文明,引导群众在潜移默化中践行新风尚、传播正能量。

东城街道温塘社区从红色资源的挖掘、保护和利用方面全链条发力,打造用活红色资源,深挖盘活潜在红色资源;大朗镇水平村发挥红色文化革命老区优势,围绕革命烈士纪念碑做好红色文化宣传,并依托水平村古荔公园,展示荔枝文化。

随着我市建设文明乡风工作扎实推进,各村居乡村文明风尚日渐浓厚。如今,不少乡村里杂乱的违章建筑、废弃栏圈变成了精心设计的微花园、微菜园、微果园;乡村舞台把一部部好戏“送”到乡间、“种”进乡亲们心田;农家书屋以知识育民、惠民、富民,丰富乡村文化“粮仓”,不断焕发新气象。

文字:记者 刘志斌 刘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