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12日是第112个国际护士节,弘扬全市护理工作者救死扶伤、勇于奉献的人道主义精神,护士们用实际行动诠释“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今年初,东莞市卫生健康系统提出了“品质医疗、温暖服务、守正创新、协调发展”的愿景目标,“三分治疗、七分护理”,实现这一目标离不开全市3万名护理人员的艰辛努力和辛勤付出。

全市注册护士共30520人
记者从市卫生健康局获悉,截至2022年底,全市注册护士共30520人。其中女护士29595人,男护士925人;全市医院护士人数共19881人,全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护士人数共2355人,其他医疗卫生机构护士人数共8284人。34岁以下的青年护士19861人,约占总人数的65.08%。
2022年度,东莞市护理硕士研究生导师共有18人,分别是朱小冬、盘瑞兰(东莞市人民医院);黄丽华、段冬梅(东莞市妇幼保健院);刘兴玲、张俊峰、刘素敏、相欣洁(东莞市松山湖中心医院);曾琨、黎丽嫦、黄福香、黎小玲、冼慧仪(东莞市第八人民医院);阳爱芳、刘银花(东莞市东部中心医院);张建荣、黄庆萍(东莞市厚街医院);宋秀婵(东莞市洪梅医院)。其中任硕导1年内3人,1-3年13人,4-6年1人,10年以上1人。
2022年度,东莞市医疗机构护理人员共2人次在国家级有关部门、学会或协会等社会组织担任护理领域副主委以上职务;东莞市医疗机构护理人员共299人次在省级有关部门、学会或协会等社会组织担任护理领域副主委以上职务。
近期,我市一线护理人员取得多项荣誉:莫心南(东莞市中心血站)获得“优秀抗疫护士”,东莞市人民医院(朱小冬、盘瑞兰、萧志钊)获得“首届岭南南丁格尔式优秀护士”,萧志钊(东莞市人民医院)获得“首届岭南双十佳仁心妙手护士”,李海桃(东莞市第八人民医院)荣获“广东省护理学会2022年度十佳才艺能手”,谢如湖(东莞市第八人民医院)荣获“广东省护理学会2022年度十佳沟通能手”;尹瑞华(东莞市寮步医院)荣获“广东省护理学会优秀科技工作者-双十佳仁心妙手护士”,余桂珍(东莞市妇幼保健院)获得2022年“南粤好护士”称号,黄丽华(东莞市妇幼保健院)获得2022年“南粤好助产士”称号,卢凤华(东莞市松山湖中心医院)获得“南首届南粤居家好护士”,东莞市中医院(卢璇、袁冬儿、吴月惠)、东莞市虎门中医院(喻燕芳)4名护士荣获2022年度“广东省中医系统优秀护士”。
另外,个人在国家级学会、协会等行业组织举办的各类比赛中获奖取得新的突破:荣获一等奖4个,二等奖1个,三等奖8个,优秀奖9个;个人在省级学会、协会等行业组织举办的各类比赛中获奖情况:荣获特等奖6个,一等奖20个,二等奖39个,三等奖57个,优秀奖22个。东莞市人民医院急诊科团队荣获“广东省护理学会2022年度杰出护理团队”;集体在省级学会、协会等行业组织举办的各类比赛中荣获三等奖1个。
东莞重视和支持护理事业发展
东莞一如既往地重视和支持护理队伍建设和护理事业的发展,为广大护理工作者干事创业提供更为广阔的平台。
2014年出台了《东莞市特殊专科护理培训实施办法(试行)》,设立了市财政高层次人才进修培养经费、公立医院院长基金,从制度上、政策上支持、保障专科护理人才培养。
2016年起,在全省率先建立市级专科护理培训基地,由市财政出资,对全市医院技术含量高的手术室、ICU、血液透析、助产、新生儿及重症监护等特殊专科岗位新进护士,实施为期3个月的准入规范化培训,以培养合格的专科岗位护士,逐步实现全市特殊专科护理同质化。2018年,又在全省地市率先建立市级老年护理及伤口造口专科护理培训基地。2023年我市通过组织评审工作,建立了市级护理管理人员培训基地,全面推动我市护理事业高质量发展。截至2022年底,全市共培养了ICU、新生儿及NICU、助产、手术室、血液透析5个特殊专科岗位护士1091人,老年护理及伤口造口专科护士272人。
2017年起,在全省率先与医疗同步开展市级重点、特色专科护理评审,共评审出市级重点专科护理8个,分别临床护理、老年护理、手术室护理、新生儿及新生儿重症护理、重症护理、中医护理和急诊护理等;5个特色护理专科分别有:助产特色护理、康复护理、伤口造口特色护理、心理护理、社区护理等,进一步推进专科护理发展。
2018年起,在全省率先建立地区“老年护理专科联盟”,联盟由市人民医院牵头,综合医院、老年医院、护理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等15个机构组成的专科护理团队,实施共建共享、优势互补、上下联动。通过双向转介护理,为老年患者住院期间、出院后康复、医养结合、家居养老等全过程提供护理服务,同时,联盟为老年护理工作搭建了交流互鉴、资源共享的平台,实现优质资源辐射与共享,协助联盟成员单位提升老年护理专业服务能力,为推动我市老年护理标准化,医养结合实践及老年护理人才培养发挥重要作用。联盟特邀省级老年医学护理专家指导,计划五年内,建立五大老年护理专项高级实践及护理规范,分别是“吞咽障碍及误吸预防专项护理”“老年认知障碍、走失及跌倒预防专项护理”“老年二便失禁管理”“老年加速康复管理”“老年慢性病管理”。随后相继建立7个专科护理联盟,(助产专科联盟、新生儿护理专科联盟、伤口造口专科联盟、中医护理专科联盟、静脉治疗专科联盟、肿瘤护理专科联盟、心脏康复专科联盟)探索联盟机构内优质护理资源共享和护理服务转介服务。
东莞护理事业发展成效显著
近年来,东莞护理事业发展成效显著不断为群众提供优质医疗服务,改善群众就医体验,为守护人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
护理服务领域进一步拓宽。制定了《东莞市专科护理门诊建设与管理工作指引(试行)》,规范全市专科护理门诊建设,目前全市共有45家医疗机构(医院45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9家)已开展护理专科门诊服务,开设伤口造口、骨科康复、心理护理等40个专科类别的护理门诊共175家,出诊专科护士共86人。
护理服务模式进一步创新。开展广东省“互联网+护理服务”试点工作,印发了《东莞市开展“互联网+护理服务”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确定了市人民医院、市中医院等26家医疗机构作为试点医疗机构,开发了“健康东莞”互联网+护理服务信息平台,统筹网上预约、接单、实施、监管等全过程信息化管理,截至2022年底,通过平台预约人数达4052万人次,“健康东莞”APP下载达438万次,服务平台的“互联网+护理服务”功能共完成订单1981例次,群众服务满意度达99.85%。
建设六个区域消毒供应中心。逐步实现全市医疗卫生机构医疗用品集中消毒管理,其中松山湖片区、东部产业园片区、东南临深片区、城区片区、滨海湾片区等五个片区消毒供应中心扩建完成,为本区域内没有配置消毒供应中心或消毒灭菌设施不达标的医疗机构,提供消毒供应服务。2022年度,我市六个消毒供应中心共接收了院外109家医疗机构消毒供应服务,对外提供消毒灭菌包总量(包)达107730。
护士专业技能水平进一步提高。举行了“2022年东莞市护理行业临床急救职业技能竞赛”,32名参赛选手中经过激烈角逐最终选出了5名优秀选手代表我市参加广东省行业临床急救职业技能竞赛。2023年3月我市参赛选手勇闯佳绩,在全省排名的前十四名中,我市独占三席。其中,市人民医院获得省特等奖,市妇幼保健院获得省二等奖、东华医院获得省三等奖。另外市人民医院和市东部中心医院两名选手也分别获得优秀奖,营造全市护士重视专业技能培训的氛围,进一步提高我市医务人员的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和急救专业技术水平。
护理服务效率进一步提升。在三级医院开展智慧护理建设试点,探索建立以结构化病历为基础、预警体系闭环质量管理为主线的临床护理和护理管理一体化的临床护理决策系统,逐步实现医护人员移动化、精细化、协同化等高效护理管理,缩减护士护理书写时间,提高护理执行准确率及时性,其中厚街医院智慧护理走在全国前列,并获得省医院协会医院管理创新奖。
另外,我市还结合实际,重新修订印发了《东莞市护士执业注册办理指南(2019年)》,实施护士电子化注册,并于2019年12月移交东莞市卫生健康局市民服务中心办事窗口受理全市护士执业注册。
今年护理事业七项重点工作
东莞市卫生健康系统提出了“品质医疗、温暖服务、守正创新、协调发展”的愿景目标,以高质量的卫生健康事业为城市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三分治疗、七分护理”,实现这一目标离不开全市3万名护理人员的艰辛努力和辛勤付出。今年我市护理事业的重点工作:
一是深入推进“互联网+护理服务”试点工作。一方面积极协同做好各项工作,加强对各试点医疗机构工作的指导,确保试点工作顺利开展,打造东莞“互联网+护理服务”的优质护理品牌;另一方面我市将不断总结经验做法,通过完善政策机制、优化信息服务平台等手段,聚集各种力量和资源,为推进“互联网+护理服务”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增加试点服务机构,稳步推广“互联网+护理服务”,打造“15公里上门护理服务圈”。
二是继续加强三级医院智慧护理试点工作,推进护理科学化、智能化管理。
三是深化服务内涵,推进优质护理服务。
四是加强护理队伍人才建设,开展医院新入职护士、护理管理者规范化培训师资培训。
五是继续推进市重点、特色护理专科建设。
六是加强与粤港澳大湾区护理联盟的合作与人才交流,鼓励市老年护理专科联盟等专科联盟融入粤港澳大湾区老年护理联盟、慢病管理联盟,促进东莞市老年护理向高水平发展。
七是推进老年护理试点工作,探索创新多元化老年医疗护理服务模式,进一步完善老年医疗护理服务的机制体制,促进多元化老年医疗护理服务模式日益成熟,增加差异性和多层次的老年医疗护理服务供给,健全老年医疗护理服务的政策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