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强市丨东莞文学高质量发展,“作家村”名作家如是说
东莞+ 2023-02-20 11:43:34

2月19日,南方日报“文化周刊”封面版推出“文化高质量发展·新观察”系列报道,开篇整版报道以东莞樟木头“中国作家第一村”发展为案例,反映广东省文化强省建设、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广东文艺界的新作为和新举措,彰显广东文化自信自强,为奋进新征程提供更加强大的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动力。

报道中,雪漠、丁燕、陈末等“作家村”作家“现身说法”,通过讲述他们与樟木头镇“作家村”,与第二故乡东莞的深厚渊源,从如何结缘,如何扎根,如何创作,到取得的成绩等,故事生动,细节动人。

作为文学强市的东莞,正大力推进文化强市建设,推进文化事业高质量发展。关于这个话题,雪漠、丁燕、陈末等从西北来莞多年的知名作家有什么看法和建议,尤其是如何创作高质量文学作品,在文化强市中体现文学的力量?

雪漠:人才是文化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动力因素

2006年,东莞文学艺术院宣布面向全国作家开展签约创作,开创全国地级市之先河。作为重点签约作家之一的雪漠,就此与东莞结下不解之缘。来莞十多年,雪漠参与并见证了东莞从“文化新城”到“文化名城”,再到“品质文化之都”的城市文化建设过程,认为东莞在城市文化建设上富有战略眼光,在规划的科学性、政策的延续性上都执行到位。当下东莞市大力推进文化强市建设、加强文化高质量发展是东莞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阶段。“东莞如果能延续传统,持之以恒发展文化事业,强力推进整个文化强市建设工作走深走实,力促东莞文化高质量发展,东莞将迎来文化事业发展的又一个黄金时期。”雪漠说。

“东莞文学氛围浓郁,文艺家非常热情,让我有着无穷的创作激情,创作了大量的各类文学作品。”雪漠说,“我很多重要的写作都会在东莞樟木头完成。”雪漠表示,他非常看重东莞自然人文环境和便捷的文化交流优势。“首先爱上这儿的是自然环境,紧接着是社会环境、人文环境”,认为东莞地理条件优越,为他提供了不少便捷,借助这一便利平台,他的作品走向港澳台地区、东南亚甚至海外,把中国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和世界的距离一下就近了”。

尤其近年来,雪漠作品“走出去”步伐不断加快,在国际交流中影响力与日俱增,《白虎关》《西夏咒》《无死的金刚心》《野狐岭》《娑萨朗》等越来越多的作品已被翻译成英语、法语、德语、韩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等40多种语言,多语种的版权输出和翻译出版规模不断扩大。作品先后在美国纽约书展、英国伦敦书展、德国法兰克福书展、印度德里国际书展、匈牙利国际书展等陆续展出,受到了各国出版商、文化学者及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喜爱。“樟木头既有大都市的信息和资源,又有田园风光的惬意和舒适。”雪漠说,在东莞,岭南文化和西部文化的激烈碰撞,让他产生了源源不断的写作灵感,迸发出无穷的创作激情。

雪漠还表示,东莞文学实力强劲,东莞在打造文学精品的过程中,樟木头镇的“中国作家第一村”功不可没。而“中国作家第一村”集群效应的形成,与当地政府和相关单位积极为作家们提供宽松的创作环境和生活便利,并创造性地将文化事业与产业相融合,摸索出一套开展文学工作的崭新模式有着重要的关系。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采访过程中,雪漠以樟木头“作家村”的成效和个人来莞经历为例,认为东莞要大力推进文化强市建设,加强文化高质量发展,必须强化人才尤其文艺人才的引、育、留。因为人才是文化强市建设、文化高质量发展过程中最大动力因素,而良好的城市人文环境和政策支持是吸引文艺人才的磁力场。“对许多文化工作者而言,都希望有一个可以安放书桌的地方。在一座重视文化发展、文化底蕴深厚、文化氛围浓郁的城市,有一个幽雅、宽松的生活和创作环境,更是每一个文化工作者的梦想。”

丁燕:文学扶持政策成就高质量创作底气

2010年8月,丁燕从新疆南下来到广东,后定居东莞樟木头。来莞十多年,她创作了《工厂女孩》《工厂男孩》,也创作了《双重生活》《西北偏北岭南以南》等十余部作品。这些作品不仅受到业内好评,还深受读者喜欢,影响范围从国内直至国外。

丁燕是东莞作家中的“劳模”,笔力、脚力、脑力、眼力一直“在线”。谈及在东莞与文学有关的日日夜夜,丁燕则一再称赞东莞市对原创文学的扶持力度。认为这个扶持计划不单解决了作家的后顾之忧,更为她的创作找到了一个突破方向。她表示,来莞十多年,让她坚持写作勇气和底气,不仅是良好的自然人文环境、便利的交通、浓郁的文学氛围,更是东莞对原创文学的扶持。

正因为申报了东莞文学艺术院的创作项目,才催生出她的代表作《工厂女孩》,而《大山大海,岭南星火》这部描述东莞扶贫干部驻村经历的作品,则是东莞市文化精品专项资金扶持的项目。据了解,东莞扶持的作品立意新颖,主旨鲜明,主要彰显岭南特色和湾区元素。这些孵化作品成为东莞故事的载体,为东莞“双万”城市建设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文化支撑和精神力量。

写作者难免会碰到“没有余粮”(缺乏题材或方向)的迷惘与困顿,这个时候就需要有人帮忙指明方向。丁燕认为重点题材扶持项目就是一个很好的参照物,指引写作者去了解时代文化发展,深入了解生活,创作出富有内涵和情感的无愧于时代和个人的文学作品。

东莞是一个移民城市,也是一个制造业名城,来莞务工生活的人群非常庞大。这个群体的生存与生活、他们的爱恨情仇、喜怒哀乐都富有时代烙印,是改革开放文学中独具特色的题材。2011年,丁燕申报了东莞文学艺术院的一个创作项目,主题是写生活在东莞的女性。也正是这个项目,让丁燕关注、深入这个群体,并用自己的笔去挖掘、书写与这个时代、东莞这座城市有着深刻勾连的文学对象。“在东莞生活的女性里,女工占了60%以上,这个数字让我特别震动。于是,我就萌生了到工厂去打工的想法。”丁燕说,在200多天里,她辗转三家工厂打工,与工人同吃同住,努力进入到被采访者的生存领域,体悟他们内心深处的爱与痛,让她走向了有生以来第二次创作高峰。

2012年,丁燕的《工厂女孩》出版,引起文坛的关注和读者的好评,获得了国内多个文学奖项。“正是因为东莞的这个项目,给了我崭新的写作突破口,深入一线生活,关注打工这个时代群体,努力挖掘这个‘宝藏式’题材。”丁燕说,随后几年中,她步履不停,围绕“务工群体”又推出了非虚构作品《工厂男孩》以及长篇小说《工厂爱情》。这“工厂三部曲”奠定了丁燕在中国当代文坛的地位。“我的‘工厂三部曲’,和作家村密不可分。这些作品不单是我定居樟木头后创作的,所有素材也都取自樟木头。这三部作品让我从一个地方性的作家成为了一个全国性的作家。”丁燕感叹说,“东莞就是我的第二故乡,岭南是我写作的核心主题。”

陈末:关注时代和城市,用文学完成精神回响

作为文学强市的东莞,正大力推进文化强市建设,推进文化事业高质量发展。作家陈末2019年了入驻“作家村”后,终于停下漂泊的脚步,开启崭新的文学人生。她曾坦言,她很喜欢东莞的文学环境,认为东莞不仅重视文化建设,重视文艺人才,而且“东莞的文学宝藏非常丰富”,自己在这里安放了书桌,也开始思考文学创作遇到的新问题。

确实,安家立命往往是一个人人生的分水岭。陈末的前半生是在寻找和选择中度过的,在西北与东南,在故乡与他乡两端来回辗转,但写作的理想始终深埋在她的心中。陈末说,面对写作的困境,她总是渴望找到一方让自己诗意栖息的地方,安放一张坦然自若的书桌。2017年8月,她再次重返南方,投入文学创业;并于2019年12月,正式入驻樟木头“中国作家第一村”,开启了新的文学人生。

2000年,她的第一个中篇小说《流畅的华尔兹》在《青年作家》上发表,随后她又在《青年文学》《绿洲》《西部》发表了《裸露的芒果》《安静的葡萄》《半熟的苹果》“女性三部曲”第一辑,第二辑也在持续创作中。2021年,她的自选诗集《月光如豹》正式在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

“从买了樟木头的房子第一天至今,我在这个房子里写了70多万字。这里是闹中取静的地方,文学宝藏非常丰富。”陈末说,安宁的作家村,就像“一个时代和城市的消音器”。在樟木头“作家村”安放好书桌后,她终于有时间静静反刍关于自我和命运、女性与时代、社会与写作的关系,静听内心对于生活、生命、时代和命运删繁就简后的深沉回响,并付诸笔端。

在东莞,陈末经常往来于东莞城区、樟木头镇和寮步镇三镇之间,孤独的思乡之切、寻找自我之切与寻求事物的叠放之境相互交叠,让她的诗歌写起来既沉重又轻盈。在东莞,陈末重新开启了自己“城中村”女性系列都市小说创作。独特的生活阅历和静而思定的创作心态,使陈末的小说富有烟火气和人情味。而她的诗歌,和小说一样不仅有着生活的反刍,也有命运的思考,同时在质朴的烟火气息中,呈现出一种神秘、诗意与灵动,在平静中令野性神秘的叙述自带深沉力量。

在2022年8月30日东莞市作协主办的“文艺论见”陈末作品分享沙龙上,中山大学中文系创意写作教研室主任王威廉在阅读陈末新诗集《月光如豹》后,认为其诗歌将故乡在精神上的冲击进行了抽象化处理,又保持了根系和精神上的纯粹性。东莞市文联创作部主任、市作家协会主席胡磊也有同感:“深入陈末的诗歌,我们能够感觉到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在撞击着读者的内心。她的诗歌是一种平静中野性神秘的叙述,给我们带来的力量感是深沉的。”

从小说到散文到诗歌,从新疆到深圳到东莞,陈末有太多话说。陈末很庆幸选择了文学,扎根东莞,往来于莞深两地,并完成了安放一张书桌的使命。她说,东莞这座包容、多元的城市,不仅给她提供了安静的书桌和思考环境,还给她提供了丰富的写作素材。东莞正致力于文化强市建设,推动文化高质量发展。作为身处这座城市的一员,她也将继续做这座城市的心灵捕手,用写作敲击、叩问着在时代前沿快速运转的庞大城市,用高质量的文学创作完成一次次精神的回响,贡献一份力量。

文字:沈汉炎 图片:东莞图库 受访者供图 编辑:李世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