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3日,第十届东莞荷花文学榜盛典在桥头镇举行,业界名家、主办方代表、荷花文学榜历届上榜作家代表等约120人齐聚一堂,共同见证文学之花绚烂绽放。
荷花文学榜成功举办至第十届,离不开东莞日报社、桥头镇人民政府、东莞市作家协会三家主办单位的不懈努力。该榜自2007年创立之初就确立擢拔文学人才、推广文学精品的理念。近二十年来,该文学品牌以旺盛的生命力,实现了良好的延续性和稳定性,成为省内外知名文学品牌,产生了令人瞩目的品牌效应。
名家素人共映东莞文学繁华景象
当天上午,盛典活动在开场舞蹈《杳杳春风时》中优雅启幕,随后年度突出贡献人物、年度文学评论等8个门类荣誉依次颁发。其间,歌曲《梦在不远处》《就恋这一抹中国红》,朗诵《采蒲苔的苇》等精彩节目穿插上演。整场盛典将文学盛宴与文化大餐完美融合,舞台效果高端大气,文学性与艺术性相得益彰,生动展现出桥头镇文艺事业蓬勃发展的繁荣景象。
年度突出贡献人物得主李扬辉表示,地方的繁荣昌盛离不开文化的发展,桥头作为经济强镇,未来仍会为建立文化强镇贡献我们的力量。他此次获得“年度突出贡献人物”荣誉,不仅是对桥头文学的充分肯定,也是对个人最大的鼓励和鞭策。
首届长篇小说、本届短篇小说得主穆肃则表示,贯穿近二十年的时光,荷花文学榜已经成为东莞文学的一个“晴雨表”和“风向标”,它推进了东莞文学的一个万象更新,也成就了很多东莞文学界的新人,为培育东莞的文学发展保驾护航。作为获奖者,他非常感谢东莞有这样的平台让大家创作更多好的作品。
主办方介绍,本届东莞荷花文学榜经过严谨的初评与激烈的终评,李志良等8位作家脱颖而出,斩获桂冠。从上榜名单来看,既有穆肃、黎启天、吴向东等实力作家,他们多年笔耕不辍,在创作之路上持续深耕,于本届取得重大突破;也有像胡云这样在工厂中坚持写作的素人代表,凭借质朴且真诚的文笔,在众多作品中崭露头角。通过本届荷花文学榜的年度检阅,东莞文学的成绩与实力再度吸引了省内外名家的目光,收获一致好评。尤其是素人创作者与知名作家在榜单上交相辉映,充分彰显出东莞荷花文学榜开放包容的特质,展现出东莞良好的文学生态以及东莞作家强大的创作实力。
20载耕耘收获文学硕果累累
值得一提的是,第十届东莞荷花文学榜盛典来临之际,主办方桥头镇不仅搜集整理了60位上榜作家的照片与简介资料,并在主会场走廊设置历届作家风采长廊,让广大文学爱好者深入领略诸位作家的独特魅力,探寻文学与城市相互交融的动人篇章。同时精心制作的《群星闪耀 荷绽芳华 ——东莞荷花文学榜20载回顾》宣传片,更是带领在场观众一同回望荷花文学榜的创办初衷、严谨的评选历程以及所取得的丰硕成果。
透过这些珍贵的图文、影像资料,让人能看到一批批优秀作家与作品以此为起点,从东莞出发,逐步走出广东、走向全国。东莞活力涌动的创作生态,以及东莞文学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在回顾梳理中变得具象而清晰。
“一个地方有一个有公信力的文学榜还是很重要的。历经十届的积累与沉淀,荷花文学榜构成了一部小小的东莞文学史。”广东省作协主席、曾任九届荷花文学榜终评委的谢有顺评价说,自设立之初,东莞荷花文学榜便坚守“不厚名家,不薄新人”的评选理念,以海纳百川的开放胸襟与包容气度,为众多基层劳动者提供了广阔的展示舞台。一大批优秀的基层创作者从这里脱颖而出,逐步走向当代文坛的更高峰。他们的成功,不仅是东莞文学气度的有力彰显,更是这座城市“海纳百川、厚德务实”的精神写照。
《中国作家》杂志社主编李云雷也感慨道:“荷花文学榜能够坚持十届很不容易,它的评选机制公正、公平、公开,且具有权威性,这使荷花文学榜作品质量能够得到保证,为新大众文艺更好的发展提供了借鉴。”
以“荷花”之名打造新大众文艺范本
8月27日,《学习时报》刊发东莞市委书记韦皓署名文章《东莞:激活新大众文艺创作“一池春水”》。文中明确提出:“近年来,东莞着力培育独创、丰富、多态的新大众文艺,积极探索文化与经济比翼齐飞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当千万劳动者将沉甸甸的生活积累熔铸成璀璨文艺作品的同时,东莞的文化星空也因无数普通人的创作而熠熠生辉。”
细品荷花文学榜历届上榜作家的代表作品,字里行间皆烙印着东莞独有的城市密码。他们中许多人曾是背井离乡的外地作家,却在东莞深耕多年,早已将这座城市视作第二故乡。怀揣着对文学的赤诚热爱,他们扎根于此,以笔为犁,在文字的田野里耕耘着文学梦想。他们细致观察城市的日新月异,深刻体悟城市的人文底蕴,用作品拓展着东莞的精神维度,也记录着这个波澜壮阔时代里独有的“东莞故事”。正是这群创作者的坚守与书写,让“他乡”化作“我城”,为传播湾区故事、赓续湾区文脉、丰富东莞新大众文艺实践,提供了最鲜活、最扎实的“文学触角”。可以说,审视荷花文学榜的历年佳作,已然成为研读东莞新大众文艺创作的“最佳范本”。
“东莞荷花文学榜是东莞这座城市精神建构与形象传播的核心媒介。”第十届东莞荷花文学榜年度文学评论榜得主许燕转表示,在东莞从事文艺批评教学与研究工作十余年,她深深感受东莞文学与时代同命运共发展的脉络。“我们这个时代的作家和评论家,需要对本土文学特质坚守和坚持,鉴定和鉴证,文学不是自生自灭的野果,而是代代相传的星火。”
主办方表示,将继续深耕细作,全力擦亮“荷花文学榜”这一文化名片,进一步加强与湾区其它城市的文学交流与联结,让这份承载着文学理想与城市情怀的文学荣耀,在时光的淬炼中行稳致远,绽放出更加璀璨的人文光芒。
/延伸阅读/
东莞荷花文学榜十届回顾研讨会举行
9月13日,东莞荷花文学榜十届回顾研讨会举行。活动由东莞市作协主席胡磊主持。
胡磊代表主办方首先系统介绍了东莞荷花文学榜自创立以来的运营经验与成果:自首届荷花文学榜创办以来,坚持立足莞邑,依托严谨完善的评审机制,10届20年来,共推出60位上榜作家(含重复上榜)、71篇(部)上榜作品,为赓续东莞文脉、提升城市形象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同时,凭借前瞻性的评审视野和评审结果,其品牌关注度和影响力已远超莞邑,辐射湾区。经荷花文学榜评选出来的文学人才,如郑小琼、王十月等,他们从东莞出发,继而走向更广阔的舞台,成为活跃在湾区作家群中的重要力量,为湾区文学发展作出了东莞贡献。胡磊指出,荷花文学榜不仅是推佳作、育新人的平台,更是东莞乃至大湾区文学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此,曾经的上榜者、东莞市作协原主席詹谷丰十分认同:荷花文学榜能够坚持十届近二十年,这在东莞的文学史上可能是史无前例的。从最早的创办到现在,他都参与和见证了荷花文学榜的过程。“所有参与过荷花文学榜的这些作者,内心会有一种荣誉感,我觉得这个荣誉感对他们以后的创作会产生一种积极的推进作用。”
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施战军结合该榜十届积累的实践经验,给出了全面且具有前瞻性的看法:“在我看来,可以不断拓宽荷花文学榜的发展空间,面向更多写作者,不仅仅是打工者或新大众文艺写作者,可以延伸一下,向融媒体进军,挖掘更多我们还没有发现的写作者,不断地推广宣传,样式上再进行创新,和如今现代传媒格局相适应。”
《中国校园文学》副主编王昉也肯定了东莞荷花文学榜近二十载成果:“不到二十年就挖掘了众多的优秀作家,东莞荷花文学榜的举办是十分重要且有意义的。期待通过这样的活动发现更多的青少年作家,让他们在今后的发展中,承担东莞文学、广东文学甚至是中国文学的发展重任。”
此外,本次研讨会还设计了“地方经验与新大众文艺”主题分享会,往届获奖代表柳冬妩、第十届获奖代表黎启天分别发言,他们结合自身创作实践畅谈文学与地域、时代的关系。李云雷、施战军、谢有顺等专家先后进行主题发言和总结,他们就新时代大众文艺的创作导向、地方文学榜的可持续发展等议题提出深刻见解,强调文学应扎根人民生活、反映时代精神。《中国作家》杂志社主编李云雷表示,通过这个研讨会,可以充分总结东莞素人写作的经验和很多好的做法,然后推广到全国,为新大众文艺更好的发展提供一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