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年代,他携笔从戎、矢志报国,亲历淞沪会战、东江游击战、解放战争等大小战役;和平时期,他一笔一画,一刀一刻,创作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华北军区烈士陵园群雕等不朽作品;功遂身退,他淡泊名利,醉心艺术,即使半躺在轮椅上也不放弃创作。他就是张松鹤(1912.10.10-2005.7.28),东莞清溪人,革命艺术家,新中国雕塑事业的奠基人之一。今年是张松鹤诞辰110周年,清溪镇将于9月28日举行“烽火铸忠魂——张松鹤艺术与文献展”暨学术交流会。
“他常说,这一辈子能够跟美打交道是何其幸福。”近日,张松鹤儿子、雕塑家张方,张松鹤孙女、东莞中学初中部美术老师张峭然回首过往,向记者讲述着张松鹤革命艺术之路的点点滴滴,透露雕塑大师张松鹤鲜为人知的一面。
投入创作,他的世界只有这件事
东莞日报:你是如何评价张松鹤的革命艺术人生?
张方:我父亲从一个出身于贫苦雇农家庭的放牛娃,成长为一个艺术巨匠,离不开对艺术的热爱、刻苦和执着,离不开忘我工作的艰苦,离不开对功名的淡泊。而经历过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抗日游击战、解放战争,又在他的生命中打下深深的烙印,也影响着他后来的艺术创作,创作了大量共和国英雄的作品,从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到一种信仰和情怀。
张峭然:在生活中,他看起来是一个很平凡的老头子,日子过得非常节俭,平时都穿着自己亲手打上补丁的衣服,能保暖就行。在居住上,也只要有一个能睡觉、能创作的地方就可以了。他不是很在意自己的日常生活,但一旦别人需要帮助,或是家乡建设需要他,他都会义无反顾,毫无保留地奉献自己。
虽然他对物质追求非常不敏感,但对精神追求极度渴望。小时候,我是他的“传信员”,经常喊他回家吃饭。当时要让他从雕塑架上下来是极其困难的,需要站在旁边不断提醒他。虽然也总是回应说马上来,但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他仍在雕塑架上雕刻,全然把我的话抛之脑后,沉迷于他的创作中。他是那种一旦投入创作,世界就只有这件事情的人。
▲张松鹤儿子、雕塑家张方
眷恋故乡,期盼清溪发展
东莞日报:张老对清溪有着怎样的眷恋?
张方:实际上,在我很小的时候,我就能体会到他对故乡的这种眷恋之情。比如说小时候他教我做柚子糖,当时北方人都是将柚子皮扔掉,但是他会把柚子皮削掉外皮后,用糖去腌制,做成柚皮糖。这样一个平常对生活细节不关注的人,居然会做南方的传统食品。当他自己待着的时候,还会哼唱客家山歌。所以我感受到他的内心世界,对故土的依恋一直没有消失。
张峭然:小时候,祖父经常对我们这些后辈说:如果哪一天我百年以后,希望你们能够把我的骨灰撒在村子后面的山上。让我可以每天看着故乡,看着清溪的发展。他对故乡的感情,就浓缩在这句话中。
▲张松鹤孙女、东莞中学初中部美术老师张峭然
乐于启蒙,埋下更多艺术种子
东莞日报:张松鹤晚年在清溪有哪些事迹让你印象深刻?
张方:我父亲回到清溪后非常热衷助学。在改革开放初期,由他建设的文明小学,早已残破不堪。当时村书记就找到我父亲说,能不能协助他们筹款重建学校。当时我父亲欣然同意,还想出一个方法:凡是为学校重建捐款的热心人士,都可以根据捐款数额获得其创作的书法或字画。通过这个方法,学校很快就筹够了经费。此外,晚年的他有好几次拿出自己的画作为公益事业筹集资金。
在村里生活时,他也很乐于启蒙学生。只要有人愿意跟他学,他都无条件接受,甚至包吃包住。在他的教导下,不少学生走上了艺术之路,考上中央美院、广州美院等美术院校。
东莞日报:张松鹤对你从事艺术事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张峭然:至今我印象中还保留着一个清晰的画面,在我上小学一二年级时,他承接了龙岗一个雕塑任务。那时候,我和弟弟经常跑到他工作室去玩耍。当他空闲时,总会拿着泥巴随意摁三四下,一只鲜活的小动物就出现在我们眼前。我们觉得很神奇,就尝试按照他的方法去捏,这给了我很大的启蒙。往后,他一直有意识地引导我学画画,并在他的熏陶下,上了初中的我立志要成为一个像他那样的艺术家。这些与祖父给我的启蒙密不可分。
他常感叹,这一辈子能够跟美打交道是何其幸福。现在我也觉得,最幸福的时刻就是我拿起画笔心无旁骛去画画的时刻。
[张松鹤简介]
中国杰出的雕塑家,是新中国雕塑事业的奠基人之一。第五、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自上世纪60年代起,被授予国家突出贡献专家,并一直享有国务院专家特殊津贴。
1912年10月10日生于广东省东莞市清溪镇,1930年秋考入广州美术专科学院。1938年6月,张松鹤加入中国共产党,此后直到1948年一直从事抗日工作。其代表作有《人民英雄纪念碑——抗日游击战》、毛主席纪念堂《毛主席坐像》《鲁迅浮雕像》等。作品曾先后被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鲁迅博物馆、中国国家博物馆等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