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瀚的宇宙,充满了无数的奥秘。大多数的人小时候都有一个航天梦,对宇宙太空充满了好奇与向往。
我亦是如此。儿童时代,我和身边的小朋友一样,每当被问到长大后想做什么时,总是开心地说“我要当宇航员!”
只是,懵懂未知的我做出这样响亮的回答,可能更多出于对航天员的崇拜和国家航天技术的自豪,羡慕他们身上的耀眼光环而已。在我眼里,宇航员和医生、教师等职业一样,都是大人从事的工作,并没有特殊的地方。
直到我真正见到宇航员的那一天。
▲小学的我参加乐器才艺比赛
2013年12月9日,神舟五号、神舟十号航天员杨利伟、聂海胜、王亚平、张晓光四位航天员走进长安镇第一小学。那时,我刚满11岁,正在读六年级的我被选为迎接航天员的礼仪之一。
那天下午,阳光正好,微风不燥。全校的师生和全镇其他学校的师生代表齐集,校园内外,挤满了人。冬日的暖阳洒在每一个人喜洋洋的脸上,映出每个人的兴奋。
当我捧着红领巾,和其他迎宾同学在校门口等待时,开始莫名地心跳加速。越是接近航天员们约定抵达的时间,心跳得越快。
老师们一边维持着秩序,一边也和我们小孩子一样,时不时向路口望去。
我心想:“为什么大家都如此期待?航天员意味着什么?”
正思索着,我身旁一起迎宾的同学们突然全都迈步上前,整个校园爆发出排山倒海的欢呼声、鼓掌声——航天员们到了!
尽管已经过去将近九年,当我再次回忆起那个下午,回忆起杨利伟、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四位航天英雄与著名航天军事专家孙锦云将军时,我还能清晰地记起他们给我的第一印象:从容大方、和蔼亲切。
当我为孙锦云将军戴上红领巾并敬礼后,她笑呵呵地向我问好,还同我握手。她让我想起了我的奶奶,是那样的亲切温和,仿佛我们相识很久了。
在互动环节中,同学们提出许多新奇有趣的问题:“在太空中能不能看到长城?”“在太空中能洗澡吗?”“失重状态下,食物会漂浮在胃里不能消化吗?”
面对这样幼稚的问题,航天员们用贴近生活的通俗语言,为我们解答了疑惑。他们在分享航天故事时告诉我们,一旦认定了目标,那就只顾披荆斩棘、放手去搏。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王亚平姐姐说到,在数十年如一日的艰苦训练中,尽管已经快要到达体力的极限,但她从来不去按下手边红色的暂停按钮,“在我心里,这个暂停键根本不存在”。
“在我心里,这个暂停键根本不存在。”虽然那时的我还不甚理解这句话背后坚定的决心,但我依然被这句话的气势所感染,把它默默地记在心里。
多年后,当我阅历增长、知识丰富,我终于知道这句话的含义,更懂得航空航天事业对于一个国家的意义,尤其是对我们这个有着千年飞天梦想的民族,更是具有非凡的意义。
再回想起那天的情景,航天英雄们站在我身边,和我呼吸着同一空间的空气。我感觉如梦似幻,却又那么真真切切,仿佛发生在昨天。
那个下午告诉我,在航天员的生活中,鲜花与掌声只是匆匆几个剪影,更多的是超常严苛的训练、严酷激烈的人才选拔、复杂繁重的理论学习,甚至是与亲人的“天地离别”。但他们一旦认定了这项事业,就勇于跳出舒适圈,在挑战自我、突破自我的路上一往无前。
到了中学时代,当我不会理所当然地收拾好个人物品,当每天的作息时间被严格限制,当无法每天陪伴家人身边,我才终于感受到跳出舒适圈的不易。
高二那年的冬天,我在学习上遇到了麻烦。无论怎样调整状态,怎样改进学习方法,我的成绩总是无法实现提升。
我哭着在日记里写下这样一句话:“这么多年来我第一次明白,不是努力了就会有结果,但是所有人都告诉我不能不努力——可是我这么久以来的努力,究竟有没有作用?”
▲在毕业生欢送会上,作为2020届高三学生代表授旗
失落的情绪持续到寒假期间。有一天,闲来无事的我在漫无目的地整理书架时,无意中翻到一张夹在书缝里的照片。这是那年参加活动的留影呀!
看着泛黄的照片,航天员们在照片上定格的笑容,一下子把我的思绪拉回到多年前那个温暖的冬天。当年的那个小女孩已亭亭玉立,那些航天员们又是怎样呢?
我迫不及待地搜索着他们的信息。我看到一篇关于王亚平姐姐的文章。她说,和男航天员相比,女航天员在体力方面难免有差距,但太空环境不会因为女性到来而改变,也不会因为是女性就降低门槛。于是,在平时的训练内容和训练标准上,她默默对自己提高了要求。
看着这里,我又想到她说的“在我心里,这个暂停键根本不存在”这句话。直到这时,我才真正明白这话的深刻内涵。
我想,如果是我面临着和王亚平姐姐一样严苛的考验,可能早已放弃。但她之所以会成为王亚平,正是因为拥有坚定不移的信念,无论再苦、再累、再难,只要认定了的事业,就不会自我怀疑,不会左思右想,而是奋力前进。
从这时起,王亚平姐姐成为我的人生榜样。我知道,理想和目标在前方“诱惑”着我。她就是指南针,告诉我应该往哪走、应该做什么。
进入大学,我所面临的任务更加复杂:学习、社工、实习……甚至社会的种种诱惑,但我依然能够在纷纷扰扰中找到自己的目标和方向,就像航天员为航天事业奋斗终身一样,我也一直在自己的跑道上勇往直前。
▲大学的我
终点很遥远,要走的路很长,但我既然已经出发,那就只顾向前。

讲述人:邓粤月,中山大学大二学生,东莞市长安镇第一小学2014届校友
策划:长安镇宣传教育文体旅游办公室、东莞日报社新行业发展中心、i东莞运营中心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