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美食!东莞产“土人参”上市
东莞+ 2025-11-26 12:58:24

暖阳洒落,又到一年阴菜飘香时。在东莞市东坑农业园的阴菜种植基地里,13亩耙齿菜悄然破土,整齐排列在田间,果实饱满、色泽鲜润,一派生机勃勃的丰收景象。农户们穿梭其间,动作娴熟地采收、剥叶、去青,忙得不亦乐乎——这些看似普通的“耙齿菜”,即将经历一场从田间到餐桌的非遗蜕变。

耙齿菜其实是一种长不大的萝卜,一年才一造,体形细长,约拇指般粗,长十几厘米,全身白色,形状像农耕的耙齿,故称耙齿菜。每年农历九月底、十月初,在东坑镇,菜农将耙齿菜逐棵逐棵地从地里拔出来,然后割去绿叶的部分,剩下的,全身白色,形如人参模样的根部就是耙齿菜了。

作为东莞市东坑镇数百年农耕记忆的载体,耙齿菜经过晾晒、阴干、发酵、翻晒等多道传统工序,最终“修炼”成素有“东坑人参”美誉的阴菜。耙齿菜在阴干过程中,萝卜含水量逐渐蒸发,体积缩小、颜色由白转褐,最终形态类似树根或人参,与新鲜萝卜差异显著,因此当地俗称阴菜。值得一提的是,这项凝聚民间智慧的制作技艺,已被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成为一张飘着香气的地方文化名片。

“今年气候条件理想,耙齿菜长势喜人,预计亩产可达600斤。”近日,东坑农业园相关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介绍,新鲜采收的耙齿菜需先割去绿叶,在阳光下暴晒至七八成干,待其质地柔韧、散发淡淡清香后,再移至室内缓缓阴干。整个过程讲究“天时”与“人和”,尤其是阴干环节,时间越长,风味越是醇厚绵长,最终形成色泽深褐、形如树根的成品阴菜。

这道非遗美食,不仅是东坑人冬日餐桌上的滋补佳品,更承载着深厚的民俗文化底蕴。耙齿萝卜所含糖分、膳食纤维、氨基酸、碳水化合物等营养成分比一般的萝卜品种要高。据记载,自明代起,东坑人便有种植、制作阴菜的传统。每年寒冬岁末,不少人家屋檐下挂满成串阴菜,成为一道质朴而温暖的风景。在屋檐下,干燥阴冷的秋风,慢慢地将耙齿菜中的水分全部抽干,让它内在的营养精华浓缩后存储下来。它不仅是一种食材,更是岁月的沉淀、家乡的符号。

在东坑人看来,阴菜具利尿清肝、润肺止咳之效,其中“阴菜牛展汤”更是家喻户晓的经典吃法。当地流传的俗语“牛肉煲阴菜,香味催人醉”,道出了这道汤品的醇厚滋味。一碗热汤下肚,暖的是胃,传的是情,延续的是一段跨越数百年的味觉记忆。比较盛行的“阴菜牛展汤”制作方法如下:选取新鲜牛腿肉五两,阴菜两三条,黄豆少许,烤姜几片,若还加入两只蚝豉,那就更锦上添花了。准备好上述原材料后,加入适量的清水后,用沙煲文火熬约两小时,至清香袭人时,汤水就可饮用了。

这个冬天,不妨来东坑走走,循着一缕熟悉的鲜香,品尝这道承载时光的非遗风味,让阴菜的温暖,从舌尖抵达心间,也让传统技艺在味蕾传承中焕发新生。

文字:李健武 通讯员 欧洁如 图片:李健武 通讯员 欧洁如 编辑:王宝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