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郑伟华/漫画
新闻:近日,江苏科技大学教授郭伟因涉嫌学历学术造假引发关注。11月18日深夜,该校官微发布情况通报称,经调查取证,认定郭某存在严重学术不端行为,已按规定解除与郭某的聘用协议,并对其团队师生进行了妥善安排。学校第一时间向公安机关报案,目前案件正在侦办过程中。
针对此事,网友纷纷发声谴责此行为。大部分人都质疑学校审核机制的有效性,认为其存在着莫大的疏漏。同时对经费流失与学生受害的愤慨同样强烈,郭伟在职期间通过各种手段侵占经费,涉案金额近千万,还有郭伟指导的博士生,对他们来说课题中断、学术信任崩塌的损失难以弥补。
评论:《中国青年报》在此前报道中曾表示,江苏科技大学在通报中承认自身审核不严,是对问题的正面回应,这一态度值得肯定。但要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出现,还需要进一步明确流程中哪些信息必须查证、哪些材料必须核实到位。
此案中,近千万经费的流失固然触目惊心,但其代价远不止于金钱。高校的本质是育人,而育人的核心是师生关系。对于被郭伟指导的学生而言,他们对学术规范的信仰和对师长的信任出现崩裂。在跟随郭伟学习过程中所付出的数年青春,也是无法追回的沉没成本。学生的多年所学和基于虚假数据所写成的论文,也可能会成为学术生涯中一个难以抹去的“污点”。
杜绝此类问题,需从三方面着力,首先高校应建立跨部门联动的背景审查流程,对求职者的学历、论文、项目经历等进行多渠道核验,并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其二,完善长效监督制度。不仅要在入职时设卡,更需对教师在岗期间的学术成果、经费使用进行审查,加强监督。其三,高校需减少对头衔的过度依赖,转向注重实际贡献的质量评价体系,同时加强师德教育,并将重大学术不端行为的调查结果向社会公开,接受公众监督。
造假者并非总能天衣无缝。但高校在引进人才时,除了关注学者的头衔、论文、项目数量外,也需要注重其学术成果的真实性与长期价值。营造一个宽容失败、鼓励探索的科研环境。只有当一时“没有成果”不再意味着学术生涯的终结时,学者们才能卸下包袱,让教育回归育人本色,让求真者安心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