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变“农具”!种地从“经验活”变成“精准活”
东莞+ 2025-11-21 19:38:27

11月21日,东莞中堂镇潢涌村160亩连片稻田里,沉甸甸的稻穗随风轻摇,空气中弥漫着丰收的清香。与传统收割场景不同,田埂上不见弯腰劳作的农户,取而代之的是收割机来回穿梭,伴随着机器的轰鸣声,金灿灿的稻谷就颗粒归仓。

“以前这个时候,村民拿着镰刀,割稻、脱粒全靠人力,忙上十几天才能收完。现在机械化,一台收割机一天收割50亩。”东莞市潢涌强村公司总经理黎展朋自豪地说,“手机现在是我们最拿手的‘农具’。”借助数字农业科技力量,“老把式”与“新技术”深度融合,全面提高育苗、栽种、施肥、喷药的“科技含量”,最终实现水稻品种优良、品质上乘。

谁能想到,这片丰产田曾是零散荒芜的“巴掌地”。“过去农户种地东一块西一块,浇水施肥全凭老经验,遇到灾害就白忙活一场。”黎展朋回忆,为破解农田碎片化难题,他作为村委会委员牵头逐户协商,给予适当补偿,将160亩分散农地整合为连片稻田,为科技种地铺好了路。2024年4月,这里从闲置地变身稻田,大型播种机、施肥无人机陆续进场,数字农业技术在村里扎根。

科技赋能让农耕彻底告别“看天吃饭”。田间的病虫害观测亭24小时监测数据,AI系统精准识别病虫害后,会自动推送防治方案,搭配赤眼蜂“以虫治虫”的生物防治法,农药用量减少三成,稻米品质却大幅提升。“二期114亩试点引入智能决策系统后,灌溉、施肥全按数据来,2025年早稻亩产达到500公斤,但比传统种植节省化肥和农药。”黎展朋算起科技账,满脸自豪。

丰收的底气更来自全方位的保障。潢涌村成立强村公司,组建专业团队实现自产自销;镇里的粮食种植补贴及时到位,农技人员定期下沉指导,从农田规划到技术落地全程护航。如今,这片田园不仅是年产25万斤粮食的“粮仓”,更成了村民休闲打卡的好去处。丰收节上,孩子们在田埂上追逐嬉戏,村民们围着收割机械拍照,农文旅融合让农耕的价值不断延伸。

夕阳西下,收割机满载金黄的稻谷驶向仓库,黎展朋的手机上弹出新的数据分析报告,晚稻亩产预计超过500公斤。“手机变农具、数据促丰产,我们不仅要守好粮仓,更要让村民共享现代农业的红利。”他说,作为新农人,要充分用好科技工具,为保障粮食安全作贡献。

2024年以来,东莞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6700多亩,2025年早稻播种面积、总产量、亩产同比分别增长14.7%、16.8%和1.8%,实现“三增”,预计全年粮食生产将实现“八连增”。

文字:周桂清 图片:张伊琳 编辑:张东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