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常平镇上坑村在推进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和停车位规划过程中,某商铺门口的充电停车位因设置和使用问题引发了店主的不满。相关当事人通过东莞12345热线进行了投诉,希望能够解决停车位设置不合理等问题。

据投诉人反映,她在商铺门口安装了电动汽车充电桩,但配套的公共车位常被其他车辆占用,导致自己的车想充电时“一位难求”。为了保障充电要求,她有时不得不连续横跨两个车位进行“霸位”,此举又引起了其他居民和商户的不满,甚至出现口角冲突,严重影响邻里关系和社区和谐。
接到东莞12345热线转派来的工单后,常平镇领导高度重视,立即进行分析研判,交由上坑村委会先行处置,但发现该矛盾涉及公共空间使用、交通管理与邻里关系等多个层面,牵扯多方利益,已超出单一部门的职能范畴,协调难度较大。这类“多头管、难共管”的综合性问题,恰恰是基层治理中的常见痛点。为此,村委会提请镇“五人小组”介入处理,借助多部门联动优势破解困局。
“五人小组”迅速响应,第一时间赶赴现场,主动约见店主进行面对面沟通,深入了解矛盾根源和各方诉求,并将该问题列为重点协调事项。经梳理,廖女士的核心需求是保障夜间充电和午间临时停车权益,而周边群众则希望公共车位能得到合理利用,避免资源浪费。
如何既满足个人充电需求,又保障公共停车权益?“五人小组”借鉴了城管执法部门管理“临时流动摊位”的工作思路,创新试行“昼夜错时停车”方案,即9:00至21:00为公共停车时段,保障商铺顾客和周边居民的停车权益;夜间21:00至次日9:00为该店主优先充电时段,确保其充电需求。同时,主动与附近洗车店进行沟通协调,每天中午12:00-14:30为店主提供临时停车服务,解决其午休回家时的停车难题。“之前没少和停车的司机、周边店主发生口角。他们介入设置了错时停车牌后,现在矛盾解决了,心情好多了。加上周边开展环境整治,店铺生意都好了不少!”再次谈及此事,店主廖女士言语中充满欣慰。
“五人小组”是常平镇在深入推进“百千万工程”中,为破解基层治理中单一部门权责有限、难以应对综合性执法难题的困境而探索建立的创新机制,它的成功实践正是常平探索和美善治乡村建设的生动缩影。“五人小组”专职化队伍由镇综合行政执法委员会牵头,抽调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分局、公安分局交警大队、网格管理中心、综合行政执法队、交通分局等关键职能部门精干力量,并联动属地村(社区)组建而成,以“一针穿五线”的精细化管理思路建立常态化治理模式,推动执法力量下沉,实现优势互补。目前,该机制已在上坑、木棆、横江厦三个村试点推行。
“除了停车问题,我们还针对电单车停车、僵尸车占道、乱摆卖影响交通、村容村道脏乱差、校车专用车位等民生问题展开工作。之前如果单一部门出来的话,有时候走流程要挺长时间,现在五个部门在现场研判、出方案到实施,最快半天搞定!”常平镇“五人小组”副组长周文娜介绍道。
从东莞12345热线的一张工单,到“五人小组”的精准破局,这条“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闭环链路,体现了常平镇用创新的治理思路和高效的执行能力,成功将民生“痛点” 转化为基层治理“亮点”,也让12345热线的“连心桥”作用愈发坚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