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创新高!2025年东莞松山湖功能区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收官
东莞+ 2025-11-20 19:50:18

11月20日,2025年东莞松山湖功能区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在东莞市青少年活动中心松山湖分中心圆满收官。

本次大赛以“创新・体验・快乐・成长”为主题,由松山湖教育管理中心主办,东莞市青少年活动中心松山湖分中心承办,吸引了功能区100多所学校的648件作品参赛。经专家网络初评,334件作品入围决赛,其中243件作品参与现场展评答辩,青少年们用奇思妙想与扎实实践,上演了一场“把生活难题变成科创答案”的精彩盛宴。

作品聚焦现实痛点 创意解决生活难题

“从停车场抢位到雨天打湿裤脚,从骑行盲区隐患到食材过期浪费,孩子们的作品里全是对生活的细致观察。”本次大赛最鲜明的特色——所有创意都扎根现实,所有成果都指向实用。

在发明创造与科学研究板块,67件发明作品、95篇科学论文覆盖智能生活、安全防护、无障碍服务等多个领域,每一件都藏着“小发明家”“小科学家”的巧思。

松山湖第一小学六年级的范可颖、刘紫佳的科学论文选题来自生活。在雨天穿雨衣时总被打湿裤脚,一次观察荷叶“出淤泥而不染”的特性后,萌生了研发仿生雨衣的想法。她们采集荷叶样本,通过显微镜发现其表面“纳米级乳突+纳米绒级毛”的二级结构是超疏水的关键。随后选取普通棉布、涤纶布等材料,用纳米二氧化硅喷雾复刻荷叶结构,反复测试疏水性、透气性和自洁性。最终试验后发现,仿生涤纶布不仅疏水、自洁效果出众,透气性还远超传统雨衣材料。谈及后续,两人眼中满是憧憬:“我们想尝试不同浓度的纳米喷雾,还打算加入温敏材料,让雨衣能随天气变化调整特性。”

企石中学的麦俊彦、黄泳添、黄子钧团队,因同学骑行时转头看后方差点摔进沟里,决心解决电单车骑行盲区隐患。他们研发的智能骑行头盔,搭载两大核心功能:一方面通过K210芯片用YOLO算法训练车辆数据,检测到来车时语音播报提醒,响应延时不到0.5秒;另一方面借助MPU6050传感器捕捉转头动作,由NANO板控制云台调整视角,后方画面实时显示在头盔屏幕上。据指导老师姚荐运介绍,从今年春节启动研发,团队不断采集摩托车、电动车图像数据投喂YOLO模型,攻克了“识别不准”的难题。该作品若投入使用,有望大幅减少电单车交通事故。

除此之外,松山湖实验中学的“通义视觉大模型食品保质期管理箱”让食材新鲜度“一目了然”,松山湖第一小学的“聋哑司机行车交流助手”为特殊群体搭建沟通桥梁,石排镇中心小学的“基于计算机视觉的排球垫球动作标准性智能检测系统”为体育训练提供科技支撑……这些作品从生活中来,到解决问题中去,成为本次大赛最动人的风景。

科技辅导员们也不甘示弱,81件科教创新成果将抽象知识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教学工具。“声影随形声学演示仪”让声音传播原理不再抽象,“泵感血液循环装置”把人体生理过程直观呈现,“虚拟身份证生成解析器”则为信息安全教学提供了生动教具,展现了教师群体在科创教育中的引领作用。

少年儿童科学幻想绘画板块,91件作品以航空航天、未来能源、人工智能为主题,孩子们用画笔勾勒出“会发电的彩虹公路”“星际生态农场”“AI海洋治理器”等未来图景,天马行空的想象中,藏着对科技改变生活的无限憧憬。

评委盛赞:敢用新技术、敢啃硬骨头

“停车场空位无占位显示,易出现多车争抢同一空位情况,该如何解决?”

“为什么目前还没有无线充电系统能给电动车充电,而手机充电就有?”

“你的AI养蚕设备是每棵树都要装一个吗?这成本要如何降下来?”

大赛现场,各学校学生展示介绍自己的作品,同时还要面对评委的提问,而评委的“刁钻”提问,正是一次思想碰撞与交流,也为接下来产品的更新迭代提供了方向。

“今年的作品不仅‘接地气’,还敢用新技术、敢啃硬骨头,让我们看到了新时代青少年的科学素养。”尽管爱“质疑”大家的小创作,大赛评委仍在现场多次为学生们点赞。无论是新材料的精准运用,还是对AI算法的持续优化,都体现了“从观察到实验、从假设到验证”的完整科学思维,“这比单纯的‘发明’更有价值,说明孩子们真正理解了科学研究的方法。”

一位评委表示,松山湖功能区的青少年科创水平逐年提升,“相信这些孩子里,未来会走出真正的科学家、工程师。”

大赛规模创新高 科创教育硕果累累

作为松山湖功能区连续举办八年的科创品牌活动,本次大赛的“成长轨迹”堪称区域科创教育发展的缩影。自2018年创办以来,大赛规模持续扩大:参赛学校从22所增至100多所,实现松山湖功能区(松山湖高新区+寮步、石龙等9镇)全覆盖;参赛作品从193件增至648件,青少年科技创新成果更是从58件增至231件,创历史新高。

松山湖教育管理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国家越来越重视科技人才培养,松山湖本身就是以科技创新为特色的区域,我们希望通过大赛激发学生对科技的热爱,让‘用科技解决问题’成为一种思维习惯。”该负责人强调,大赛始终坚守“以赛育人”初心,未来将继续完善科创教育链条,为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建设培育更多“小小创新者”。

如今,松山湖功能区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已走过八载春秋,正成为推动区域科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依托这一赛事平台,众多师生得以走向更大的科技舞台:不少“科创小达人”在获奖后晋级挑战市、省赛事,甚至斩获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奖励;郭丽萍老师荣获“全省十佳科技辅导员”,郭丽萍、张艳芳老师的科教成果荣获2025年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创新成果大赛一等奖。

文字:赵海霞 图片:赵海霞 编辑:张东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