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广东省人社厅发布了最新的人才需求目录,对于拔尖创新人才、高技能人才可以说是“求才若渴”。今年以来,广东多地吹响了实施“百万英才汇南粤”行动的集结号。11月19日晚,CCTV2《经济半小时》栏目播出相关报道,聚焦东莞企业如何招揽人才,留住人才,当地如何以配套政策构建良性“人才生态”,将人才变为主导经济发展的力量。

此前,武汉大学迎来了来自东莞的招聘团。120多家东莞企业前来揽才,它们带来的都是产业一线紧缺的岗位,吸引了众多应届毕业生前来咨询。
在东莞,技能人才引进来、留得住,究竟靠什么呢?央视记者日前来到了技能人才之都——东莞实地探访。这里有一位全国劳模是从一线产业工人成长起来的,那么他究竟是做什么的?他身上又有着怎样的制造业故事?

在东莞这家企业,李政被称为“刀锋战士”,他研发的刀是微钻针,是生产制造手机、电脑等电器的电路板不可缺少的加工工具之一。

这是李政带领团队花了六年时间,研制出的新一代多站式微钻加工机,他告诉记者,这个不起眼的设备,它不仅冲破了国外的技术垄断,还可以实现微钻加工的自动化。李政说,加工这样的高端精密装备,技能人才的作用至关重要。研发工程师画在图纸上的创意和想法,全靠他们手上的真本事,才能变成实打实的硬核装备。

在李政的眼中,留住人才的关键除了跟技能挂钩的薪资体系,还有发展空间。两年前为了培养出更多的高技术人才,李政在公司成立了技能大师工作室。
李政:“让人才能看到前途,他才愿意干愿意留下来,广东的产业链非常齐全,工作机会多,收入也高,所以说还是有相当的吸引力。”

朱德伦是东莞这家电子设备制造企业的工程师,他的工作就是负责设备的运行和维护,确保产线的正常运转。
东莞技研新阳电子有限公司设备技术助理工程师刘柱权:“他是从一名基础的技术员开始慢慢进行技术的磨练以及学习,现在才升到了技术工程师的岗位。”

刘柱权刚从一线的学徒工升级为助理工程师,他的目标是要继续精进技术,成为像师父那样的工程师。
朱德伦如今是徒弟的榜样,但他告诉记者,起初自己只有专科学历,好在公司有职业培训、岗位晋升的顺畅渠道,让他在一天天的工作中不断成长,他还被东莞市评定为了 “首席技师”。手艺越来越精进、收入也水涨船高,采访时,朱德伦还告诉记者,最让他觉得踏实的是孩子们在东莞也有学上,解决了一家子的后顾之忧。

朱德伦:“如果东莞没有这样的人才政策,我面临的是我的小孩没有地方去读书,不可能因为我在这里工作,就把他们放在一边,但是现在我们不用担心了。”
关于技能人才的培养路径,记者在东莞还有不少新发现。东莞市技师学院副院长吴光明,最近就尝到了新型校企合作模式的甜头。

华伟是一家企业的技术总工程师,他带着吴光明参观他们厂区刚刚完成优化的物流系统,不仅将设计图毫无保留地拿出来做详细讲解,重点区域还提醒吴光明拍照记录下来。吴光明十分珍惜能够在生产线近距离观察、详细记录的机会,做了30多年职业教育的吴光明深知教学与产线融合的重要性。

吴光明正跟华伟一起打磨即将开设的物流课程,让学生在课堂上就能够了解最新的生产线,从课程内容到课时分配,企业深度参与课程的设计,让课程与产业紧密衔接。

东莞技研新阳电子有限公司技术总工程师华伟:“我们产线的自动化的程度越来越高,都需要大量的技能人才来维护,学校一起合作培养更加实用的人才,马上到企业都可以使用。”
今年,东莞借助“百万英才汇南粤”行动拿出超10万个岗位,不仅岗位多,还配套出台了“安居+医疗+教育+政务”总计24项公共服务举措,加之企业相对完善的考核晋升机制,让人才引得进、留得住、发展好,全方位解决人才后顾之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