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六点,贵州铜仁,梵净山脚下,蛋鸡养殖场逐渐苏醒。在恒温恒湿的鸡舍里,饮山泉、食杂粮的蛋鸡,正陆续产下一枚枚新鲜的鸡蛋。这些鸡蛋,即将开启一场跨越千里的“保鲜之旅”——从黔东深山,直抵粤港澳大湾区餐桌,全程最快仅需48小时。
这枚小小的鸡蛋,不仅是餐桌上的美味,更是连接东莞与铜仁的“金纽带”。2021年以来,两地着力“湾区市场+铜仁基地”的合作模式,建仓储、塑品牌、畅物流,推动鸡蛋产业从养殖到供应大湾区的全链条发展。
截至2025年,铜仁市已建成规模化蛋鸡基地35个,蛋鸡存栏量超1200万羽,年销售额超10亿元,每天供应大湾区的鸡蛋超过200万枚,帮助2.3万名脱贫群众人均年增收1.2万元。

山海结缘:“湾区所能”对接“铜仁所需”
广东东莞与贵州铜仁,一个是经济发达、市场广阔的“世界工厂”,一个是生态优良、资源丰富的“黔东门户”,如何优势互补?
两地将目光投向了小小的鸡蛋。大湾区市场对高品质农产品需求旺盛,铜仁则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和养殖基础。“湾区市场+铜仁基地”的合作模式应运而生。
五年来,两地精准发力,立足铜仁的生态优势,以规模化、标准化、绿色化为方向,全面提升蛋鸡产业基础能力。
在江口县、松桃县等重点区域,培育了贵州康盛达等龙头企业,建设大规模集中养殖项目,推广自动化环控、智能化饲喂等先进技术,提升蛋鸡单产效率。龙头企业带动,合作社和农户积极参与,“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让群众紧密嵌入产业链。
更重要的是,铜仁鸡蛋打响“绿色牌”,推广“无抗养殖技术”,确保了鸡蛋无药残、品质高,抽检合格率连续保持100%,为进入高端市场拿到了“通行证”。
截至目前,铜仁市已建成规模化蛋鸡基地35个,蛋鸡存栏量超1200万羽,年产量达12万吨,年销售额突破10亿元。昔日深山的农产品,正加速形成“世界鸡蛋看贵州、贵州鸡蛋看铜仁”的产业影响力。
畅通血脉:“黔货出山”跑出加速度
好产品如何高效对接大市场?物流是关键一环。过去,“黔货出山”常受制于物流瓶颈。莞铜协作下,一套智慧化、高效率、低成本的跨区域流通体系迅速构建。
建设“云仓”节点。在东莞寮步镇,一个占地3000平方米的“黔货云仓·东莞前置仓”高效运转。这里配备多温区冷库,纵向对接省级云仓、横向联动区县枢纽,形成了“1+8+60”的三级云仓网络,日处理订单能力高达20万枚。
开通冷链专线。“朝发夕至”的定点冷链专线,将铜仁鸡蛋从养殖基地到东莞商超的运输时间,缩短到48小时以内。更有一条“黔港直通车”,实现16小时从基地到香港的全程温控直达,确保了鸡蛋的极致新鲜。
推行智慧配送。应用智能拼车算法与共同配送机制,物流成本降低了30%以上。同时,“一蛋一码”溯源技术,让每一枚鸡蛋都有了“身份证”,从鸡舍到货架的全过程清晰可见,21项指标通过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认证,让消费者买得放心。

这条贯穿黔东北与湾区的“鲜蛋走廊”,精准重塑了农产品流通节奏,真正实现了“今天下单、明天上桌”。
品牌赋能:“梵净山”IP实现优质优价
酒香也怕巷子深。有了好产品、好通道,还需要响亮的品牌。两地携手,以“梵净山鸡蛋”区域公用品牌为核心,系统构建品牌培育、推广与价值实现机制。
品质是根基。铜仁市制定了《蛋鸡养殖技术规程》地方标准,积极推进《梵净山鸡蛋》团体标准制定,并成功认证了富硒鸡蛋、高钙鸡蛋等“特质农品”,以标准化推动品质化。
推广方式不断创新。在东莞的“贵粤荟东莞馆”,设有梵净山鸡蛋主题展区。VR虚拟养殖场、区块链溯源大屏,全景展示鸡蛋从种苗到餐桌的18道品质管控环节。开放式DIY品鉴区,研发了“铜仁蛋挞”“溏心蛋拌饭”等30多种创意食谱,通过“全蛋宴”烹饪大赛等活动,让品牌形象深入人心。
品牌活动接连不断。从“贵州好山水、健康生态蛋”地铁专列启动,到景区展销、专场推介会,再到火爆的直播带货,“梵净山鸡蛋”的知名度与美誉度节节攀升。单场直播活动曝光量可达825.8万人次。
品牌价值最终体现在市场上。严格执行供港标准,通过香港食环署144项苛刻检测,合格率连续三年达100%,终端售价达12港元/盒(6枚),较普通鸡蛋溢价40%,真正实现了“优质优价”。目前,铜仁已建成5个供港备案基地,年供港鸡蛋超1800吨。
如今,每天供应大湾区的鸡蛋超过200万枚,“梵净山鸡蛋”已从山区特产,稳步升级为湾区信赖的优质食材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