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制造大市”迈向“制造强市”,虽仅一字之变,背后却是一场发展格局的深刻转型。
经济学家卡萝塔·佩蕾丝曾指出,每一次技术革命都伴随“技术-经济范式”的深刻变迁,新范式在替代旧秩序的过程中,重塑经济增长的动力和格局。东莞,正处在这样一场范式变迁的浪潮之中。
面对“如何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时代之问,东莞以行动作答:坚持以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构建全过程创新生态链,推动传统产业、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协同并进,全力推进产业与科技互促双强,加快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
2025年伊始,中共东莞市委十五届九次全会进一步明确路径:聚力推进产业科技互促双强,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激活高质量发展内生动力。
这份笃定,源于坚实的底气——2025年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10200家,较2020年的6381家增长59.85%。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从2020年3.54%提升至2024年的4.01%。“十四五”期间,东莞市累计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594项,是“十三五”期间立项总数的2.8倍,其中2025年立项160项,金额6527万元,较2020年分别增长139%和134%,创历史新高。科技创新,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支撑并引领着这座城市的高质量发展进程。
由“大”至“强”,东莞,步履铿锵。
立柱架梁,铸造源头创新“大国重器”
在松山湖科学城,中国散裂中子源静默矗立,犹如一扇望向微观世界的“智慧之窗”。
五年来,这里的谱仪从最初的2台增加至11台,已向全球科学家完成14轮开放,每年向用户开放时间超过5000小时,注册用户超过8000人,完成近2300项课题,成为材料科学技术、生命科学、资源环境、新能源等方面的基础研究和高新技术开发强有力的研究手段。
与此同时,大科学装置的“集群效应”正在松山湖形成闭环。2022年11月,南方光源研究测试平台投入使用,将为未来南方先进光源的关键技术预制研究、工程建设,以及开放运行提供重要支撑;今年1月,世界第二个、亚洲首个先进阿秒激光设施破土动工,开启微观世界新征程,建成后将有望在基础研究和产业技术领域催生原创性突破。
在松山湖材料实验室里,科研人员成功制备出大尺寸双面钇钡铜氧超导单晶薄膜,并突破二维金属材料的制备极限,开发出厚度仅相当于头发丝直径二十万分之一的单原子层金属样品。这项突破,为下一代电子器件和超导应用打开了全新路径。
然而,顶尖的科研成果,如何才能真正走出实验室,浇灌出产业的参天大树?对此,松山湖材料实验室探索出的“松湖模式”,提供了一条高效的成果转化路径。作为该模式的核心,“创新样板工厂”通过提供资金、场地、技术和工程化支持,让科研团队能心无旁骛地专注于将技术转化为产品。
“松山湖实验室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启动资金,更重要的是帮助我们拓宽了技术应用场景,让技术真正在粤港澳大湾区落地生根。”光子制造团队产业化公司负责人李海鸽表示。她特别提到,团队与立讯精密的合作正是通过实验室平台促成,双方已联合成立工程中心,共同开拓电子封装等新兴市场。
在实验室的全链条赋能下,原本主要用于航空航天领域的飞秒激光加工技术,已成功拓展至电子封装、精密零部件加工、光伏电池等多个民用领域,成为知识技术作为经济增长内生变量、持续释放“溢出效应”的生动例证。
大科学装置铸就观测微观世界的“国之重器”,材料实验室里酝酿着改变产业的“颠覆之火”,一条从“0”到“1”再到“100”的创新链条,正在东莞的土地上被有机贯通。
生态赋能,贯通链条激活创新“雨林”
有了顶级的科研平台,如何让创新资源顺畅流动,滋养万千企业?
答案,在于融合。东莞以“刀刃向内”的勇气,持续破除体制机制障碍,着力构建一个各类创新主体共生共荣、循环促进的生态系统,重点打通从技术到产品的“关键一公里”。
为破解科研与产业“两张皮”的难题,2022年,东莞在全省率先启动“创新联合体”建设,该模式由行业龙头企业牵头,中小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协同跟进,瞄准特定产业领域的共性“卡点”进行分工合作。
在工业母机领域,一家本土领军企业牵头组建的创新联合体,汇聚多家核心零部件供应商与高校团队,共同研发高性能数控系统,不仅显著缩短研发周期,也提升了整个产业链的自主可控能力。一位参与企业负责人感慨:“过去是单打独斗,研发风险大、周期长。如今联合攻关,信息互通、风险共担,我们突破核心技术的底气更足了。”
截至目前,东莞已在新能源、新一代通信、未来食品、工业母机与模具等关键领域组建4个创新联合体,预计投入科研经费总额超10亿元,推动企业从“单兵突进”走向“联合创新”,实现了从地理集聚到创新协同的质变。
然而,技术突破只是起点,从实验室的“金种子”到产业化的“参天大树”,中间横亘着充满风险的“死亡之谷”。中试,成为跨越这道鸿沟的必经之桥。
2024年,东莞启动首批23家重点中试平台建设,配套推出中试保险服务,降低企业试错成本,并制定《东莞市关于支持现代化中试平台体系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到2026年,东莞计划打造50家具有产业影响力的中试平台;到2030年,全市中试产业综合实力显著提升,部分领域跻身第一梯队,力争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试名城”。
今年5月,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与材料基因高等理工研究院入选国家级重点培育中试平台初步名单,标志着东莞中试体系迈入国家队行列。
在业内人士看来,中试不是简单的放大,而是技术的再创新。当实验室的技术潜力与产业的真实需求在此相遇,科技的成果便能精准触达市场,激活“未来型需求”,拓展“前瞻性消费”,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
放眼东莞,一个既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又紧扣产业发展实需的创新体系正不断成熟。它让实验室里的“黑科技”,加速转化为生产线上的“新动能”,并最终淬炼为市场竞争中的“新优势”。
产业焕新:AI赋能,重塑制造基因
清晨,语音唤醒智能家居,机器人自动开始扫拖;服装工厂里,传统打版正被AI建模替代,数字版型库让设计调整与生产响应智能联动;登山者穿戴外骨骼,感受“机器腿”带来的强劲助力……这些并非科幻电影的片段,而是当下东莞寻常生活与生产中的一景。我们不禁发问:这座城市,为何能将前沿科技如此深度地融入现实?
作为全国首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近年来东莞以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加快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2024年底,东莞市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技术研究院(下称“东莞人工智能研究院”)携手琶洲实验室与开普云信息科技,共同签署了省未来制造中心共建意向书,启动空地一体算力算法联合研究,赋能东莞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进入2025年,人工智能应用加速走深向实。为抢抓机遇风口,东莞以市政府“一号文”高位推出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系列政策,设立50亿元专项子基金,全力争创国家“人工智能+智能终端”行业应用基地,推进人工智能与东莞制造深度结合,赋能千行百业。与此同时,公共智算中心与工业边端智算网络加快建设,为AI技术提供坚实底座。
区域布局同步展开:滨海湾新区聚焦“灵犀岛”AI核心区建设,规划1500亩土地,瞄准工业模数空间、AI智能体、算力供给等关键环节,目标打造万亿级“AI+制造”产业集群;松山湖科学城着力建设人工智能创新高地,强化源头技术供给;水乡片区则探索建设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示范区,推动技术在全产业链的渗透与应用。
值得注意的是,东莞在人工智能产业生态构建上迎来标志性突破——国家人工智能应用中试基地(消费领域移动终端方向)已正式获批,并由莞深两地携手共建。由此,人工智能在东莞完成了从技术研发到产业应用的关键闭环。
随着AI从蓝图走向车间、从政策走向千行百业,这座城市对科技与产业关系的理解也愈发深刻。“科技不是飘在空中的云,而是要落地的雨。”曾有东莞市领导这样说道,“我们的目标,是让每一滴科技的雨水,都能浇灌出产业的果实。”
站在“十五五”的门前,东莞的范式跃迁仍未完成,但新范式的轮廓已愈发清晰。这座勇于自我革新的城市,正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画卷中,奋力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