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5日晚,莞城美术馆成功举办“此山中——夏天、吴杨波、刘卫培作品展”开幕暨“艺术发生场——美术馆之夜”活动。本次活动突破传统展览形式,以“此山中”为主题,首次在东莞推出环境戏剧样式的肢体剧演出,融合多元艺术媒介,为观众打造了一场深度参与的艺术体验。
广州美术学院2005届的三位艺术同窗,夏天、吴杨波、刘卫培以二十年积累共同呈现“此山中”展览,通过雕塑、油画等多元媒介,邀请观众参与一场关于认知、存在与时代的多声部对话。
“山非山,是心象;展非展,是道场”,本次活动的核心亮点为策展团队为展览精心策划的“此山中”原创肢体剧。该剧目以“山”为意象,将静态作品与动态表演有机融合,引导观众从“入山”到“离山”,使静态的绘画作品通过空间布局与动态表演形成呼应,观众通过肢体剧舞者的引导,感受三位艺术家的作品,实现从观展者到艺术共创者的身份转换。
当晚的美术馆之夜精彩纷呈,除了首次呈现的肢体剧,还有精心打造的互动环节,观众在肢体剧演员的引导下,通过折叠纸船、签名留念、共同构建艺术装置等环节,深入参与到作品的集体创作中。此外,三位艺术家亲临现场,与观众进行对谈交流,并签赠限量画册。现场还设置了抽奖环节,幸运观众获得了展览定制文创产品。
本次“美术馆之夜”通过肢体剧与展览的有机结合,拓展了公共文化服务的形式边界,为美术馆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导演系的策展人、戏剧构作符文瑜表示,这是艺术实验性的跨界实践,这种跨界融合不仅消解了观展与观演的二元对立,更将美术馆转化为开放的社会剧场:观众不再是被动的“观看者”,而是置身于“作品-肢体-空间”三者交织的共时性场域中,通过多感官体验完成对艺术的个性化解读,让艺术表达从单向输出转向艺术家、作品、表演者与观众的多维共振,为公共艺术空间的可能性提供全新注解。
参展艺术家夏天老师表示,这次美术馆之夜的肢体剧场,让我不由想到这些年很火爆的舞剧《只此青绿》。《只此青绿》是北宋陶俑在记录当年舞乐后历经千年的盈盈舒展;我的雕塑作品本质是对人间剧场的定格,而又被舞者重新激活与阐发。我们总在替时间收藏——把秘密折成纸船,把欢呼藏进琥珀,再让后来者拆信起舞,让静态雕塑重获生命律动。
“这是我第一次观看肢体剧,这种独特的体验是前所未有的,视觉效果很棒,画作雕塑仿佛在夜色中苏醒过来,我们身在其中,与艺术相遇,这种感觉很奇妙。我很喜欢互动环节,亲手折叠的纸船不仅承载着对生活的祝福,也让共创的装置更加鲜活,非常有意义!”一位观众难掩兴奋地分享。
展览将持续至12月11日,面向公众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