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路,承载的不仅是车流与人流,更是一座城市的温度与脉动。三年来,东莞厚街镇以“百千万工程”为牵引,将道路升级改造作为推动城乡融合、提升民生福祉的重要抓手,持续推进城市“动脉”焕新。

▲改造后的学府路
如今,随着河阳路、学府路、环保路等21条道路陆续完成改造,一幅“路畅、街美、人安”的城市画卷正徐徐展开。
从“行路难”到“民心路”
“以前这条路到处是坑洼,开车像绕桩,下雨天更是要小心翼翼。”在河阳路经营商铺的李先生对改造前的路况记忆犹新。作为厚街中央商务区的主干道,仅680多米长的河阳路曾因年久失修,路面遍布坑槽、鼓包,人行道破损严重,标线模糊不清,不仅影响出行体验,更埋下安全隐患。

▲改造前的河阳路

▲改造后的河阳路
河阳路的“窘境”,并非个例。东宝路、永泰路、湖光路、菊塘路等一批建设较早的中心区道路,也因使用年限长、交通负荷大,出现不同程度的路面损坏。“这些道路就像城市的‘动脉’堵点,不疏通,城市活力就难以释放。”厚街镇工程建设中心负责人坦言。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厚街镇以“百千万工程”为契机,全面启动道路升级改造计划。三年来,从康乐南路桥头至新塘段的2780米改造,到环保路、学府路、河阳路等项目的相继完工,一场覆盖全镇的“路网焕新”行动稳步推进。
“白加黑”改造,提升的不仅是路面
在环保路——这条连接厚街与沙田、贯穿家具产业核心区的重要通道上,昔日破损严重的水泥路面已被平整的沥青路面取代。“改造后,货车通行顺畅多了,我们送货效率也提高了。”一位经常途经此地的货运司机感慨道。

▲环保路
“白加黑”(水泥路改沥青路)不仅是材料的更替,更是道路功能与城市品质的全面提升。工程涵盖路面铺设、交通标线优化、中央隔离带升级、排水系统改造、绿化提升及照明完善等环节,实现从“通”到“畅”、从“有”到“优”的转变。

▲改造后的菊塘路
在鳌台历史文化街区周边路网改造中,创新采用“机非共板”设计,非机动车道与机动车道齐平,既保障了骑行安全,又提升了街区整体风貌。据统计,已完成改造的21条道路中,湖光路、永泰路、东宝路等中心要道均实现“白加黑”升级,部分交叉口还增设左转/右转专用道,通行效率显著提升。
慢行系统建设,让城市更有温度
道路升级,不仅服务于车,更服务于人。厚街在推进主干道改造的同时,同步完成约181公里非机动车道的建设与改造,构建起更加安全、连续的慢行交通系统。

▲永泰路
“现在骑车送孩子上学,非常方便,也很安全。”每天骑电动自行车接送孩子的王先生对新兴路的改造赞不绝口。在康乐南路,改造后不仅拓宽了主路面,还重新规划了非机动车道及路边停车位,实现“人车分离”。“以前人车混行,总是提心吊胆,现在道路标识清晰,各行其道,安全多了。”市民余先生表示。
在鳌台片区,7条路段的人行道被重新设计和拓宽,宽度达2至4米,并设置机非分离护栏,让步行与骑行成为享受。这些细致入微的改造,正是厚街“以人为本”城市建设理念的生动体现。

一条路,连接的是民心。道路焕新,带来的不仅是出行体验的提升,更是城市认同感与幸福感的凝聚。双岗社区居民谢小姐切身感受到环保路改造后的变化:“路面平整了,环境整洁了,出行体验感和安全感都提升了。”河阳路项目负责人张伟也表示:“道路升级后,不仅安全性和通行效率大大提高,也带动了周边环境的整体改善。”
随着最后一批改造道路陆续通车,厚街城市路网完成了一次全面“换装”。一条条焕然一新的道路,正如连接民心的纽带,将政府的担当与市民的期盼紧密相连。
从司机不再因颠簸而皱眉,到沿街商铺因货运顺畅而展颜,再到市民在专属非机动车道上安心骑行……这些细微之处,无不映照着道路升级所带来的民生暖意。厚街以“百千万工程”为契机,将目光聚焦于百姓日常通行的“身边路”,这样的惠民之举,正是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坚实注脚。当城市建设真正回归“人”的本位,一条条道路,便成为通往美好生活的康庄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