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企社携手赋能,五载耕耘结出善治硕果。2019年12月,东莞市横沥社区发展基金会应运而生,秉持“共谋社区发展,共建社区和谐,共享社区安宁”的初心使命,以607万元启动资金启航,在基层治理的沃土上深耕细作。五年来,基金会不仅荣膺全国优秀防疫案例、东莞4A级社会组织等荣誉,更构建起微公益创投培育、社会应急保障等特色项目矩阵,联动多方力量破解基层治理痛点难点,为横沥镇基层善治注入生生不息的“温暖动能”。



“基层治理不是政府的‘独角戏’,需要更多社会组织和居民参与进来。微公益创投计划,就是要为这些力量搭建平台、注入动力。”横沥社区发展基金会理事长邓志华的这番话,精准勾勒出该计划的核心定位。
为打破“政府主导、单打独斗”的治理困境,基金会自成立之初便将微公益创投计划作为核心抓手,通过资金扶持、能力培训、资源对接“三维赋能”,推动本土社会组织从“萌芽状态”逐步走向“成熟规范”,成长为基层治理的“生力军”。截至目前,该计划已连续开展四届,累计投入65.93万元,成功资助41个项目落地生根,覆盖社区文化传承、人居环境改善、特殊群体关爱、社会创新实践等多个领域。
这些项目不仅直接惠及6万余名社区群众,更培育出22个本土社会组织,让社区治理的“朋友圈”持续扩容。“魅力非遗进六甲传统文化润童心”项目深挖本土文化资源,通过非遗体验课、家乡故事分享会等形式,让青少年在沉浸式体验中触摸家乡文化根脉;“七彩家园,和谐共建”项目以居民自治为核心,组织居民自主清理楼道杂物、打造共享花园,既改善了居住环境,更唤醒了居民的主人翁意识。五年来,微公益创投计划带动社会组织开展各类服务活动376场,逐步构建起“基金会资助+社会组织执行+居民参与”的良性治理闭环,推动基层治理从“政府主导”迈向“多元共治”。

“如今看到社会组织能独立策划项目、动员居民,我们倍感欣慰。”邓志华坦言,微公益创投计划的核心价值,就是让分散的社区力量从“零散”走向“聚合”,形成“众人拾柴火焰高”的治理氛围,这也是基金会推动多元共治的关键实践。


“应急响应必须快、准、实,每一分钱都要花在群众最需要的地方。”谈及社会应急专项基金,邓志华语气坚定。而这份坚定,源自基金成立以来一次次“雪中送炭”的实战检验。2020年,基金会在原新冠肺炎专项基金基础上,整合设立“社会应急专项基金”,聚焦自然灾害、社会事故、公共突发事件和见义勇为慰问四大方向,成为镇政府应急体系的有效补充,为横沥广大群众构筑起一道可靠的安全防线。
成立以来,该基金以“快速响应、精准纾困”为原则,多次在危急时刻伸出援手。2021年,得知疫情中一名湖北籍小微企业主突发中风且社保断缴,基金迅速拨付2.66万余元为其补缴社保,解了燃眉之急;同年,投入15万元为东莞市蓝天救援队购置专业设备,这些设备在“7·20河南水灾”中发挥了关键救援作用;2024年,再次投入8万元购置无人机救援设备,进一步完善横沥镇应急装备体系。

在疫情防控的关键时期,专项基金更展现出“横沥速度”:迅速采购口罩、消毒液等物资支援封控区;甚至跨区域援助香港同乡会核酸检测试剂,彰显防疫无界限的共同体意识。除了应急帮扶,专项基金还承担着传递正能量的使命,先后对两次防控中贡献突出的爱心企业、商家及志愿者开展表彰活动,通过颁发奖牌、弘扬先进事迹,进一步激发社会各界参与公益的热情。
五年间,社会应急专项基金以一次次及时、精准的帮扶行动,化解了一个又一个基层治理中的急难问题,成为“平安横沥”建设中不可或缺的温情后盾,让平安成为横沥最厚重的底色。


如果说微公益创投和应急专项基金是基金会的“特色王牌”,那么一系列常态化项目则是滋润社区的“涓涓细流”。五年来,基金会持续推进“文明家园”“情暖睦邻”“和谐杯”篮球赛等品牌项目,覆盖全镇多个村(社区)和住宅小区。
从“文明家园”项目深耕文化传承,到“情暖睦邻”项目聚焦节日关怀,再到“和谐杯”篮球赛搭建邻里交流平台,这些项目从精神文化、情感联结、体育健康等多个维度丰富居民生活,有效拉近了邻里距离,让社区既有“治理精度”,更有“生活温度”,焕发出持久活力。

五年耕耘,硕果盈枝。从607万元启动资金到多元项目矩阵成型,从零散公益力量到多元共治生态,从单一服务供给到全场景民生服务覆盖,基金会用点滴善举汇聚公益微光,深度浸润社区肌理,已成为横沥镇基层治理的“重要参与者”与“积极推动者”。
展望未来,邓志华充满期待:“基金会将继续紧扣横沥镇委、镇政府的重点工作部署,在社区共建项目探索、专项基金领域拓展等方面持续发力,进一步带动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基层治理。公益之路无止境,我们将始终坚守初心,为横沥镇打造‘富裕康宁’新型社区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