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沙田:千载舟歌缔良缘,疍家水上婚礼今日举行
东莞+ 2025-11-15 15:21:41

红绸锣鼓点沸了水道,披红挂彩的“船轿”破浪迎亲,千年咸水歌为新婚唱响……11月15日,“爱在湾区·情定沙田”2025东莞沙田疍家水上集体婚礼在穗丰年水道浪漫启幕。十对新人以水为媒、以舟作轿,在一场沉浸式的传统婚俗盛典中,不仅缔结下百年之好,更亲身参与了疍家这一“水上非遗”的活化传承。

作为“沙田印象·水韵疍家”疍民文化季的核心亮点,本次活动是沙田镇推动岭南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实践,展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城市融合共生的新路径。

沉浸式展演:再现水上婚俗文化盛宴

婚礼当天,穗丰年水道锣声起伏、咸水歌悠扬。十艘披红挂彩的疍家迎亲船组成“船轿”队伍,载着身着传统婚服的新郎,在头锣开道中缓缓驶向码头。新娘则在“大衿姐”主持下完成梳头、吃汤圆等传统出嫁仪式,温情洋溢。

新人在疍家文化艺术中心码头“登陆”,踏红毯、跨火盆、行三拜、饮合卺酒,重温疍家婚嫁的古韵风情。现场还为新人颁发纪念证书,传递“同舟相伴、同心同渡”的疍家婚姻价值观,令传统礼俗在当代焕发情感共鸣。

“坐这样的‘花船’接亲,仿佛能触摸到祖辈‘以水为家’的过往,这比任何豪车车队都更有意义。”一位新郎的感言,道出了这场婚礼超越形式本身的深刻内涵。

疍家宴席:舌尖上的文化创新

婚礼的另一大亮点“沙田疍家宴”,将婚庆氛围推向高潮。

在民乐团鼓点伴奏下,十位身着疍家服饰的礼仪人员手捧“龙头主菜”——沙田蒸三鲜、麻虾、蟹饼等地道佳肴齐步上菜。一声响亮的“开饭咯!”不仅唤醒了宾客的味蕾,更激活了舌尖上的文化记忆。这些源自咸淡水交汇处的特色食材,通过传统烹饪技艺,完美诠释了疍家人“靠水吃水”的饮食智慧。

每道菜肴均配有文化解说,宾客可轻松获取菜品背后的故事与寓意,使饮食体验升华为一场可感知、可参与的文化传承。

从水上迎亲到疍家宴席,沙田通过沉浸式展演,不仅再现了疍家婚俗的完整仪轨,更将其转化为生动可感的文化载体,展现了在传统文化保护与创新融合中的积极探索。

文化赋能:从仪式到体验的全链条创新

本次疍家婚俗活动以文化体验为核心,通过“婚俗展演+水岸市集+主题宴席”的多维联动,构建了一个可感知、可参与、可传播的文化传承新范式。

同步开启的“沙田记忆”水岸市集,将莞草编织、咸水歌传唱、疍家美食等非遗元素融入互动场景,使传统文化在可触、可感、可消费的活态氛围中焕发新生,吸引众多市民沉浸体验、自发传播。

通过新人深度参与、线上线下联动等方式,沙田正系统构建“文化体验—游客引流—消费转化”的良性发展路径,推动疍家文化从珍贵的历史遗产,转化为促进文旅融合与乡村振兴的可持续动力。

本次水上集体婚礼与同期举办的新时代岭南疍家文化存续空间的拓展与传承研讨会作为“沙田印象·水韵疍家”疍民文化季系列两个组成部分相互支撑,形成了“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反哺理论”的闭环。研讨会为婚俗的规范化传承厘清了核心要素与文化基因,而婚礼则为学术研究提供了鲜活样本,实现了传统文化从书斋走向生活的关键一跃。

系统谋划:文化传承与城市发展同频共振

据悉,一场水上婚礼,是一次文化的深度展演,更是一座城市文化自信的生动体现。沙田镇立足粤港澳大湾区“滨海港城”的区位优势,深刻认识到疍家文化作为大湾区海洋文明重要载体的独特价值。它凝结着水乡先民“以水为家、向海而生”的生存智慧与同舟共济的精神内核,是沙田乃至湾区极具辨识度的文化符号。

近年来,沙田镇持续深化对疍家、莞草、龙舟三大文化名片的系统性保护与创新性发展。本次文化季及水上集体婚礼,正是对这一理念的集中实践。它积极响应文明婚俗改革号召,为传统礼仪注入时代内涵,不仅守护了文化的“根”与“魂”,更让其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文化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流淌在生活里的“河流”。沙田将以此活动为契机,沙田镇将继续以文化脉络为牵引,精心书写“水文章”,生动讲好沙田故事,举办更多有温度、有体验感的活动,让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沙田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与强劲动能,为东莞文化强市建设贡献沙田力量。

一场婚礼,承载的不仅是个体的浪漫,更是一座城镇的文化自觉与创新实践。沙田正以疍家文化为笔,在水岸之间书写传统与现代相融、文化与城市共生的崭新篇章。

文字:吕晓敢 实习生:卢梓杰 图片:黄智谦 视频:陈栋 编辑:张东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