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牛墩医院名医|彭勇珍:以心为灯,守护生命之托
东莞+ 2025-11-14 21:51:11

在东莞市望牛墩医院内科,彭勇珍副主任医师已默默耕耘十余年。自广东医学院(现广东医科大学)毕业后,她扎根望牛墩医院,先后赴东莞市人民医院ICU、广州华侨医院心血管专科深造,将精湛医术与温暖人文关怀融为一体。对她而言,医生不仅是疾病的对抗者,更是患者生命的守护人与心灵的慰藉者。

从“心电图曲线”到“性命相托”

彭勇珍选择心血管内科,源自一份执着的探求。“心脏是全身的泵血中枢,而心电图曲线,既复杂又充满挑战。”在她眼中,那条起伏的线,是解读生命核心奥秘的密码。每一次准确判读,都可能牵动一个生命的延续。

她的从医之路,是从理论到实践的淬炼。五年大学临床学习打下基础,而真正的成长始于实习。“第一次直面生死,我学会了在慌乱中保持冷静,也初尝无能为力的苦涩。”

独立值班后,接连不断的内科急症与重症,将她从书本推向现实。无数个深夜的坚守,化为宝贵的经验。“正是在一次次挽救生命的过程中,我才真正理解了‘性命相托’这四个字的千钧之重。”她的话语里,满载对职业的敬畏。

十余年来,她不断精进,先后进修ICU与心血管专科,熟练处理内科尤其心血管常见病与重症,甚至参加肿瘤早筛培训,拓宽诊疗视野。所有努力,只为不负那份沉甸甸的生命之托。

在“治愈”间诠释医者价值

医生的职业生涯,交织着成就感的暖阳与无力感的寒夜。而对彭勇珍来说,最触动她的,有时并非惊心动魄的抢救,而是一份跨越十年的信任。

她动情回忆:一位80岁的高血压、脑梗老人复诊时,小心翼翼取出一张保存完好的、十年前的出院小结。那是彭勇珍亲手书写,详细记录了住院情况、用药与注意事项。老人十年来严格遵医嘱,血压控制良好,脑梗未再复发,生活质量很高。

“事情虽小,却让我看到,认真做好本职工作,能赢得病人的信任,帮助他们减少并发症、延年益寿——这就是最有社会意义的事。”这张泛黄的纸,是她专业与责任的见证,也是医患之间最珍贵的信任纽带。

如何平衡理性与关怀?她的原则清晰而坚定:“用理性做决策,以真心去沟通。”她将与患者及家属的关系定义为“战友”,“我们面对共同的敌人——疾病,需要绝对的信任和透明的沟通。”

随着阅历加深,她也开始从另一角度理解生命:“正如余华在《活着》中所写,幸福与否,只有当事人有权评价。患者虽经历病痛,但始终拥有亲人的爱与医护的关怀,从某种角度看,她也可以是幸福的。”此刻,她对特鲁多医生的名言“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有了更深的领悟,完成了从专注“治愈”到懂得“安慰”的升华。

锻造“钢铁体魄”与“柔软内心”

医疗工作繁重,压力如影随形。彭勇珍坦言,最大压力并非来自技术,而是医学的不确定性,以及无法对病人作出完美承诺的遗憾。自身的腰椎病也时常困扰她,影响身体与信心。然而,“做好一名基层医者”的朴素信念,如同一盏灯,始终照亮前路。

在压力中,她通过规律的“二区运动”与静心阅读为自己“充电”。家人无条件的支持与理解,是她最坚实的后盾。“家人以我为傲,他们也逐渐认同:能帮助他人、挽救生命的职业,意义非凡。”

这些经历教会她最宝贵的一课:医生必须同时拥有“钢铁的体魄”与“柔软而坚强的心脏”。“唯有身体健康,才能让那颗坚强而柔软的心,持续治愈一位又一位患者。”她总结道。

对她而言,“医生”已超越职业本身,让她更深刻地理解生命与健康,从而心怀敬畏。“健康的生命,就是幸福的一切。”这份工作让她变得更加包容,因为在疾病面前,一切浮华皆显虚无。

“永远保持对生命的敬重。”她相信,唯有怀揣虔诚的敬意,才能在这条充满挑战与荣光的道路上,行稳致远,成为真正温暖患者的好医生。

【专家介绍】

彭勇珍

副主任医师

2008年毕业于广东医学院(现广东医科大学)。

先后到东莞市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ICU)、广州华侨医院心血管内科专科进修,完成肿瘤早期筛查专项能力培训。

擅长心血管常见病、急重症的诊治与管理,并对肿瘤的早期识别与综合诊疗具备独到见解。

文字:记者 刘召 图片:医院供图 编辑:段利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