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肚疼,大家最先想到的一般是肠胃炎、阑尾炎、肠癌。其实不一定,有一种肿瘤叫“小肠间质瘤”,很容易被混淆和误诊!大家一起来看一个真实病例。
刘女士今年32岁,近期因肚疼来到东莞市横沥医院就诊,她4天前突发肚脐周围疼痛,疼痛呈持续性,刚开始疼痛较轻没有就诊,后来疼痛逐渐加重,不能缓解,并转移至右下腹,才来就诊。
这种情况和“急性阑尾炎”的症状非常相似,为了进一步查清病因,刘女士被收入横沥医院普外科。
完善检查显示,其右下腹有一个低回声包块,大小约61*35毫米,边界尚清,内回声不均匀;右下腹肠间可见少许液性暗区,最大前后径约11毫米。
综合查体、表现、检查结果,医生判断,刘女士得的并不是阑尾炎,而是“小肠间质瘤”,也就是小肠上长了个瘤,需要接受“腹腔镜下小肠间质瘤切除术”。
经过沟通和准备,手术开始。术中可见,距回盲部30厘米处有小肠病变,一肿物突出,大小约60毫米×45毫米,阑尾及周围肠管受压。腹腔、盆腔见渗液,确认为小肠间质瘤。
医生随后切除病变的小肠约5厘米,出血约20毫升,术程顺利,术后安返病房。
医生提醒,与胃癌肠癌这些“明星”肿瘤相比,小肠间质瘤“名气”很小,但这也导致大众对它的认识少之又少。
再加上其早期症状隐匿,在对它的发现和诊断中容易出现“三易”——易忽视、易混淆、易误诊。所以,大家要多了解这种肿瘤。
知多D
一、什么是小肠间质瘤?
它是一种消化道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可发生在消化道的任何部位,尤其喜欢长在胃和小肠里,其中胃约占50%~60%,小肠约占20%~30%。发生在小肠的也被称为小肠间质瘤。
近年来,胃肠道间质瘤发病率越来越高,多发于50-70岁的人。胃肠道间质瘤虽然多发于胃和小肠里,但它跟胃癌和肠癌不一样,是一个独立的肿瘤种类,起源于间叶组织。
它的恶性程度跟瘤体大小密切相关,通常良性的低于2厘米,恶性的超过5厘米。许多幸运的患者,胃肠道间质瘤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属于交界性肿瘤(处于良性与恶性之间),部分人一辈子都不会发展加重,但有些人会从小病灶慢慢长大、增多,甚至发生恶变转移!
二、胃肠间质瘤是怎么产生的?
病因目前尚不完全明确,但多数与基因突变有关。因此每个患者病程发展都不一样:有些人数量少,但个头大;有些人数量多,但个头较小。
1.对于无外侵、转移的胃肠道间质瘤,首选手术切除。
2.对于已有转移、病情稍严重的患者,可用手术切除+分子靶向药物治疗(防止复发及控制病情)的方法。
3.对于肿瘤较大且位置特殊等情况严重、复杂的患者,可以进行分子靶向治疗缩小肿瘤后+手术的治疗方法。
三、如何早发现胃肠间质瘤?
早期肿瘤体积较小时常常无明显症状。随着瘤体的增大或转移,病人可能会出现腹胀、腹痛、贫血等症状,但这些症状与胃癌、肠癌、胃溃疡等相似,容易与它们混淆。
上述症状也只是可能出现,部分患者到确诊都可能没啥感觉,这就导致病人往往不能得到及时的对症治疗,当发现时,病情已经很严重了。
那到底该拿这病怎么办呢?医生提示:注意定期体检!
光靠抽血查个血常规啥的普通检查还没用,胃肠镜及内镜超声检查都是胃肠道间质瘤早期发现的手段:
1.中老年人尤其是45岁以上的人群,应定期做胃镜、肠镜,建议一年一次;
2.有胃癌家族史、慢性胃癌病史、和胃溃疡或者胃息肉的高危患者,建议半年做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