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坑的晨光总伴着独特的韵律——三弦轻拨,如一抹古老的旋律,在东莞这片土地上绽放出别样的芬芳。我的叔公李仲球老师的唱腔裹着东坑方言的软糯,从坑美村的文化广场漫开,“登革热令人慌,清积水保健康”的唱词朗朗上口,让围观的村民听得入神。这便是东坑木鱼歌,流淌了三百五十余年的国家级非遗,在岭南水乡的烟火中生生不息。
东坑木鱼歌的根,深深扎在莞邑大地的土壤里。明末清初的文献便有记载,旧时盲艺人背着三弦、敲着木鱼,走街串巷说唱谋生,俗称“盲佬歌” 。每逢节庆庙会、婚丧嫁娶,艺人围坐堂中,七字韵文的唱词随木鱼节奏铺展,《花笺记》的缠绵、《金丝蝴蝶》的婉转,或是《寒溪咏》的乡土风情,都能让主妇们忘了烧饭,孩童们忘了嬉闹。郑振铎曾盛赞其文学价值,《花笺记》更被译成英德文字,获歌德赞誉,成为东坑人引以为傲的文化名片。2011年,它正式跻身国家级非遗名录,这份古老艺术有了更坚实的传承根基。
我曾在学校见过木鱼歌的教学场景。李老师先逐字教发音,“‘丝’要轻扬,‘奇’要圆润”,还会模仿学生容易唱错的腔调,引得课堂阵阵欢笑。他的唱腔简朴流畅,抑扬顿挫间满是乡土气息。遇到外地来的新莞人子女,他会耐心解释方言里的民俗意象,笑着说“这是你们新家乡的歌谣”,让乡音不再有距离。李老师不仅传唱经典,更懂创新——他将防蚊知识编进《灭蚊除患保康宁》,用“花斑蚊子毒如狼”的生动比喻,让健康科普随木鱼声走进千家万户。近年来,随着对非遗的重视提升,木鱼歌频繁亮相各类活动和赛事,通过现代媒体传播推广。李仲球老师作为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将火种代代传承,用毕生的热情为木鱼歌的传承努力。
如今的东坑,木鱼歌早已不是旧时光的残影。它藏在“百千万·莞一夏”的巡演里,躲在校园非遗课堂的教本中,更融在东坑人柴米油盐的生活里。当清脆的木鱼声再次响起,唱的是三百年的历史记忆,是人们的生活智慧,更是非遗文化“活态传承”的生动实践。
这穿越世纪的木鱼声,是东坑镇的文化印记,更是中华文明的鲜活注脚。愿这独特的韵律永远回荡在寒溪河畔,让东坑木鱼歌在创新中绵延不绝,让非遗之美永远照亮岁月长河。
作者:东莞市东坑镇中心小学 六年级 2班 李楚莹;指导老师:黄淑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