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至11月,2025年东莞城市科学嘉年华以“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夯实科技强国基础”为核心主题,在莞邑大地掀起一场覆盖全域、惠及全民的科学热潮。这场由东莞市科协牵头,共15家职能单位联合主办,联动33个镇街(园区)及近百家科创企业、科普基地的科普盛会,通过“科普+科创”“科普+产业”“科普+教育”的深度融合,推出超100场特色活动,既彰显了东莞“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的城市底色,更构建起“政府引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多元互动”的社会化科普大格局,为全国科普工作创新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东莞样本”。

顶层设计破局:
“四级联动+多域融合”激活全域科普资源
作为首个全国科普月的关键实践,东莞城市科学嘉年华从一开始就跳出“单点活动”思维,以系统化顶层设计打通科普资源流通壁垒。纵向层面,构建起省、市、镇、村(社区)四级科普体系,从市级主场的大湾区科创科普产业展,到镇街分场的院士讲座、校园科技节,再到社区的便民科普服务,实现“全域有活动、全民可参与”。横向层面,15家职能单位跨界协作,将科创、教育、人社、气象、消防等领域资源融入科普,让前沿科技与民生需求同频共振。

启动仪式上,“新时代东莞科普系列丛书”与红色研学科普地图同步发布,系统梳理东莞科普工作创新成果;9家单位获授“2025年广东省科普教育基地”牌匾,进一步完善“国-省-市”三级科普阵地体系。而大湾区科创科普产业展更是打破“实验室与大众”的壁垒——富迪电子将12米长的全自动线束加工车间“搬”到现场,用“600名工人年营业额超2亿元”的对比数据,直观展现精密制造的效率变革。南方电网的能拉动2.55吨汽车的“吠云・泰坦”电力机器狗,吸引巴西客商驻足询价,成为“科普促产业交流”的生动注脚。
这种“纵向贯通、横向协同”的架构,不仅让科普资源实现高效流动,更让科普从“单一宣传”升级为“服务城市发展的软性基建”,为后续各类特色活动落地奠定了坚实基础。

部门特色发力:
“一领域一品牌”打造专业科普矩阵
各职能单位立足自身优势,将专业知识转化为群众可感、可用的科普内容,让科普既“有高度”又“接地气”,形成“一领域一品牌”的差异化发展格局。
东莞市气象局以“气象小主播”大赛为核心品牌,吸引1200名学子参赛,选手们围绕“全运会高温防护”“台风结构解析”等主题,用动画、PPT等形式讲解气象知识,40名晋级选手还走进气象局接受专家培训,实现“以赛促学、以讲传安”。同步开放的气象天文科普馆,通过“小球大世界”动态地球模型、“气候变化长廊”光影技术,让市民沉浸式学习气象知识,上半年接待近3000人次,全媒体平台科普内容阅读量更突破5800万,织密全矩阵防灾网。

东莞市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创新“科普+技能”模式,将职业技能竞赛与科普深度融合:科技咨询师竞赛覆盖数据分析师、知识产权保护等全流程,“强网杯”网络运维赛模拟真实安全威胁,新能源汽车维修竞赛吸引3名硕士参赛,AI训练师大赛硕博占比超20%。同时推进“技能进村”服务,“技能莞家”平台注册人数超1万,带动4万余人次学习,让技能科普走进乡村、服务民生。

东莞市消防救援局则通过“魅力讲师杯”大赛与科普站点开放“双轮驱动”:总决赛现场,选手们用情景剧场还原“电动车入楼充电隐患”,以故事化讲解拆解“高层逃生步骤”,选拔出的“魅力讲师”深入基层开展宣讲。全市34个消防科普基地全年开放,开展活动超1000次,吸引50万人次参与,让“全民消防”从口号变为可操作的生活技能。

东莞市林业局将自然教育与科技科普结合,在林业科学研究所开展“鸟类监测黑科技”活动,亲子家庭用红外相机观测野生动物、闻声监测仪录制鸟鸣,还获赠专属鸟鸣音频与《东莞常见100种鸟》手册。大岭山森林公园、大屏嶂森林公园等推出“复羽叶栾树科普”“森林侦探”等活动,全年开展自然教育活动超900场,覆盖超11万人次,让市民在户外探索中理解“科技守护自然”的意义。

各部门的特色实践,既发挥了专业优势,又精准对接群众需求,让科普从“单向灌输”变为“双向互动”,从“阶段性活动”升级为“常态化服务”,真正实现“专业知识民用化、科普服务精准化”。
科普赋能基础教育:
构建青少年科创“全链条成长体系”
作为全国首批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东莞将青少年科学素养培育作为嘉年华的核心任务,通过“赛事引领+课程创新+实践体验”,为拔尖创新人才成长搭建“全链条”平台。以嘉年华为核心抓手,推动中小学科学教育“全域普惠”。
市级主会场邀请陈俊龙院士为学生分享未来人工智能发展的现状和思考,莞城分场邀请张新长院士解读“AI台风应急应用”。东莞市教育局举办2025年东莞市中小学生科技节,以“AI科学AI未来”为主题,设置“好问题”大赛、“十佳科创之星”评选等15项活动。“好问题”大赛聚焦数学、生命科学等8大领域,征集近万件作品,外省市学生亦踊跃参与。发布《探秘莞邑——每周半天校外科普特色活动指南》,整合122个探秘场馆,推动科学教育从课堂走向社会。

在活动普及上,城市科学嘉年华打造多层次、广覆盖的校园科普活动体系,让不同学段、不同兴趣的学生都能参与其中。东莞市青少年科技实践能力挑战赛吸引105所学校221支队伍参赛。第十一届中小学建筑模型比赛融合“红色教育”,2118名学子复原遵义会址、毛泽东故居,在手工实践中赓续红色基因。东莞市青少年科学调查体验活动正式启动,东莞市科普讲师团成员走进多所中小学校传播科学思想,虎门、石排、长安、石碣、石龙、樟木头等多个镇街的科普月活动与校园科技节同步举行,脑电波操控设备、AI对弈、VR飞行体验等互动项目走进校园,让不同学校的学生都能近距离接触前沿科技。

队伍建设方面,东莞科技名师成长沙龙连续举办3场,莫春荣、黎清万等名师分享“从课堂到体系”的成长路径,拆解AI教育、科创课程开发的实践方法,为教师提供“可复制”的成长模板,推动“数智莞师”队伍建设。
从学生赛事到教师培育,从课程创新到实践体验,东莞构建的青少年科创成长体系,不仅点燃了青少年的科学梦想,更为城市未来储备了拔尖创新人才,让“科创基因”在年轻一代中扎根生长。
镇街全域联动:
“一镇一特色”释放基层科普活力
33个镇街(园区)结合自身产业优势与民生需求,推出差异化科普活动,让科学魅力渗透城乡角落,形成“全域开花、各具特色”的生动局面。
长安镇依托制造业优势,设置宇树机械狗互动、VR飞行体验等40余个项目,覆盖近4600名师生,让青少年近距离感受前沿科技。厚街镇联动太粮米饭探知馆、慕思睡眠博物馆等企业基地,推出“粮食健康”“科学睡眠”等惠民科普。“探秘传统美食”活动将非遗腊肠制作与科学原理结合,让市民在味觉体验中感受“匠心+科技”。虎门镇聚焦青少年科创,举办全国科普月分场活动,通过脑电波操控无人机、AI对弈等互动项目,让学生在“玩中学”解锁科学奥秘。

此外,莞城举办“智汇东莞,创享未来”分场活动,院士讲座与AI互动体验吸引超千人次参与;石排镇开展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系列活动,2000余名学生通过VR航空飞行器、AI地球仪等展品感受科技魅力;东城第六小学作为青少年科学调查体验活动启动地,近三年学生科技创新参与率从35%提升至100%,彰显镇街科普的扎实成效。
镇街层面的特色实践,让科普真正“沉下去”“活起来”,既贴合当地群众需求,又展现了东莞城乡融合发展中的科普活力,为“全域科普”写下生动注脚。
长远价值深耕:
为科创制造强市注入“软性动能”
从“科普日”到“科普月”,东莞城市科学嘉年华的意义远超一场活动——它不仅是全民科学素质提升的“实践场”,更是东莞建设科创制造强市的“软性基建”。通过将先进制造、AI技术、生态保护等城市发展重点转化为科普内容,东莞让市民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从“了解科技”走向“应用科技”:企业通过路演展现产业实力,青少年通过赛事点燃科创梦想,社区居民通过便民服务掌握实用技能,形成“科技创新有基础、科学普及有氛围、产业升级有动力”的良性循环。
其中,东莞科学馆打造“科学馆奇妙夜”,以馆企馆校联动模式推出机器人互动、天文观测等六大板块,为千名参与者带来沉浸式体验。东莞植物园举办自然嘉年华,通过生态游戏、手工体验等形式普及“无废城市”与生物多样性知识,让市民在大自然中过了个“科普周末”,让绿色低碳理念深入人心。这些场景化科普实践进一步丰富了全民参与维度。截至目前,东莞已建成193个科普教育基地(含6个国家级、78个省级),社会化科普大格局初步形成。

未来,东莞将持续探索“科普+科创”“科普+产业”融合路径,推动高端科研资源科普化、科普资源产业化,让科学精神成为城市发展的“基因密码”,为科技强国建设贡献更多“东莞力量”。
2025年东莞城市科学嘉年华的圆满落幕,不是终点而是新起点。这场跨越数月的科学盛宴,不仅提升了全民科学素质,更夯实了城市创新发展的群众基础,为东莞迈向科创制造强市注入了持久的“软性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