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星光丨沈汉炎:“交流地”上的“00后”诗人李奕橙
东莞+ 2025-11-13 16:51:37
2025年1月22日,李奕橙在东莞市文联举办的“城里的阳光——东莞基层作家新春座谈会”上作分享

东莞“00后”诗人李奕橙,2002年生于江西万安,2007年随父母来莞,成为千万“莞二代”之一,东莞成为他的成长、生活、创作提供了空间与土壤。自2019年起,他先后担任多个学校文学社团职务,开始以文学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的身份活跃于省内乃至全国的青年文学现场,而近日,处女作诗集《交流地》的出版发行,则把自己作为“创作者”的一面公之于众,将2019年至2024年创作的,蕴含其个人思考、生活、见闻的诗篇结集,以作为阶段性总结。

这部诗集探讨了诗人作为“千禧后”写作者在面对当下,如何从不断的问题间思索、寻找突破,且真实记录自己的生活,并期待以一种开放的姿态,献给“交流地”上“来来去去”的我们。

《交流地》李奕橙著百花文艺出版社2025年8月版

诗歌的起点:在交流中寻找自我的锚点

“交流”这个词,在李奕橙的诗集《交流地》中被赋予了新的重量。谈及创作初衷,他坦言:“我一直在思考人与人之间那些似有似无的联系。诗歌对我来说,是一种自我定位的方式,是在复杂世界中寻找锚点的努力。”在他看来,诗歌并非孤立的自语,而是与世界、与他人、与历史的持续对话。福建青年诗人柯博凯在序言中提到,“诗人努力在各种联系中,寻找一个自己得以切入和站立的锚点。”李奕橙对此深有共鸣。他说:“每一首诗,都是我与世界的一次接触。无论是对生活的感悟,还是对命运的追问,都是在交流中完成的自我确认。”

就像东莞市作家协会主席、文艺评论家胡磊在《一种生长于民间的文化样本——东莞素人写作阅读札记(之一)》所写的那样:“对于千禧年之后出生的李奕橙和他的同龄人来说,写作不自觉地面对着难以理解而快速改变的当下,是茫然遵从前人指引,还是忠于寻找客观存在,这些都是问题。”他认为,独自观察是窥见隐秘世界的一种方式,认为每个诗人都存有自己隐秘的支点根系。

“李奕橙力图找寻自己的写作根系,在他身上拥有的‘莞二代’移民身份的标签式书写让他想要为自身和同样徘徊在他乡与故乡间的人寻找归属的出口和切口。在这样的‘新移民’心理状态下,如何寻找自己的书写定位,是否会像《有些东西松动了一般》预示着一个人的新生,还是如同《方言》所揭示的那样被改造以至于消亡。这些都无时无刻不在叩问着他写作的价值走向,他诗歌的文本叙事始终在追寻意义和阐释意义,他的诗歌创作也始终在关注即将到来的未来及其可能性,他思想情感的颗粒始终想献予他热爱的诗歌世界。”胡磊说。

2025年5月18日,中国人民大学第十八届文学之夜,第三届全国高校诗会现场。李奕橙位于第二排右四

成长与反思:诗集背后的生命体验

《交流地》不仅是诗歌的集合,更是李奕橙个人成长与情感探索的记录。诗集中,既有对生活细节的凝视,也有对历史与命运的深刻反思。他坦言:“每一首诗都代表着一个神圣的时刻。它见证了我在与他人联结间情感的流动。”

在累计7年的文学组织工作乃至于创作中,无论是成立东莞市诗词楹联学会校园文学社团分会、组织东莞市高中文学社团开展东莞市高中漂流瓶活动,还是成为《诗刊》社、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第三届全国高校诗会工作组副组长,参加鲁迅文学院东莞作家研修班学习等,李奕橙在活动交流与创作学习之间相辅相成,并不断摸索学习,发现不足,突破瓶颈。他说,每每读到那些诗里的“名字”,总觉得一种神圣性在内心根植,警醒自己不得滋生傲慢之心,“在诸多时代酝酿的诗句之中,我永是学徒。在当下鲜活于世的人群间,我永是从者。我究竟能写到什么样,都需要这日复一日的思索和书写去寻求未来的蛛影。”

同时,创作理念上,李奕橙有自己的坚持:他忠实记录着自己的观察与思索,忠实服务于他的内心和他所需要记录的当下。他相信,过去的需要继承,而新的路途必定有其根植的脉络。正如所有的历史都是当代史,而所有的诗也正是当代诗。如果诗歌的创作不以自己为原点,那么这样的作品终究会沦为他人的附庸。而如果诗歌的创作不能从自己的原点生发,从而深入我们所感受的一切,那么这样的作品也无异于成为自身的文字游戏。

他始终相信,一首诗的诞生是诗人从自身所处世界的所获,它关乎于自己更关乎于所有阅读到它的人。这些思索和情愫,深植于他的文字、诗句与语言,而最终归于沉默,成为历史必然的一环,以献给来往此地而终将离去的我们。

2025年7月25日,鲁迅文学院东莞作家研修班结业合影,李奕橙位于第四排左二

展望与寄语:为他人播种雨季之后的春天

谈及未来,李奕橙充满希望:“我坚信,文学的土地不会荒芜。只要我们愿意耕耘,总会有新的春天到来。”他希望自己的诗歌能成为连接人与人、人与世界的桥梁,让更多人感受到交流的力量。希望自己在东莞乃至省内所做的文学工作,能够真切为更多热爱文学的人提供一个足以发展的平台。他始终相信,诗歌不是高高在上的神坛,而是每个人都能触摸到的土地。它可以很小,也可以很大——小到一朵花的凋落,大到一代人的命运。重要的是,我们愿不愿意用心去感受、去交流。

谁的青春不迷惘。对李奕橙而言,写作的过程也是自我疗愈的过程。“有时候,诗歌像一面镜子,让人看到自己的脆弱、迷茫和渴望。也正是这些真实的情感,让诗歌和读者之间有了共鸣。我们都在寻找理解和被理解的可能,而诗歌恰好提供了这样一个空间。”李奕橙说。而说到与读者的关系,李奕橙更愿意把自己看作一个“同行者”:“我希望我的诗歌能陪伴那些孤独、困惑、渴望表达的人。哪怕只是一句诗,能让某个人在某个夜晚感到被理解,那就是最大的意义。”

在《交流地》中,李奕橙尝试了多种写作手法和主题,从日常生活的细微感受,到对社会现实的敏锐洞察,再到对历史与命运的哲学追问。这种多样性源于他对世界的好奇和对自我的不断追问。“我不想把自己局限在某一种风格里。诗歌本身就是流动的,是不断变化的交流地。”对于千禧年之后的诗歌创作,李奕橙也有着自己的看法:“不要害怕表达真实的自己。诗歌不是用来取悦别人的,而是用来和自己、和世界对话的。保持敏感,保持诚实,哪怕声音很小,也要让它发出来。”

专访的最后,李奕橙说道:“我们都是交流地上的行者,带着各自的故事和伤痕,试图在彼此的目光中找到归属。”这句话,既是对自己创作道路的总结,也是对所有热爱文学、渴望交流的人们的温柔寄语。

诗人简介

李奕橙,字松徽。2002年生于江西万安,现居广东东莞。东莞理工学院在校学生、青年诗人、鲁迅文学院东莞作家班学员。作品散见于《中国作家》《杭州文学》《待秋》等文学刊物。出版诗集《交流地》。

文字:沈汉炎 图片:李梦颖 东莞市文联 采访对象 编辑:沈汉炎 戴浩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