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这一重大部署,对以制造业当家的东莞而言,既是必须牢牢把握的历史机遇,也是一场不容有失的时代大考和破局之战。
东莞,这座享誉全球的制造名城,曾书写了依靠规模优势与要素投入的增长奇迹。如今,以生成式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智能浪潮呼啸而来,正从根本上重构产业逻辑、重塑制造形态。这股浪潮对东莞的冲击尤为深刻,它既是东莞制造迈向东莞智造的核心引擎,也带来了机器换人后“人向何去”的严峻挑战。
事实证明,东莞科技自立自强的真正主场,在千行百业的产业一线;新质生产力的培育根基,在本土劳动者的技能跃迁。因此,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统筹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的重大部署,对东莞而言不仅是高瞻远瞩的战略指引,更是刻不容缓的行动指南。东莞的破题之钥,关键不在于技术本身的迭代,而在于驾驭技术的人才变革。
智能浪潮下的东莞双重考验
生成式人工智能的颠覆性,不仅在于效率的迭代跃升,更在于其对劳动者价值评价体系的根本性重塑。东莞过去所倚重的传统经验型、流程化技能,其价值正被智能技术迅速稀释乃至重构。这为东莞的产业升级带来了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双重考验。
智能技术既是东莞制造实现换道超车的重大机遇,也带来了人才结构断层的严峻挑战。一方面,智能技术正高效赋能千行百业、重塑生产流程,是东莞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催生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引擎;另一方面,智能时代的新需求与东莞庞大劳动者群体的存量技能之间形成了巨大鸿沟,构成了人才体系转型的结构掣肘。这种前沿技术与存量人才的脱节,是东莞在破题之路上必须解决的首要矛盾。
破题之路的三重现实瓶颈
在智能浪潮面前,东莞现行的人才培养、使用与发展体系,与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和引领新质生产力的迫切目标相比,仍存在亟待打通的瓶颈。
其一,存量转型的惯性之重。东莞制造业的转型,最大的难题不是增量创新,而是存量变革。海量的传统产业工人和技能人才,既是东莞的宝贵财富,也是转型的沉重惯性。如何对这支大军进行系统性、规模化的技能重塑,使其平稳跨越智能时代的门槛,考验着东莞的治理智慧与社会韧性。
其二,中小企业的赋能之渴。与广州、深圳不同,东莞的产业生态以海量的中小企业为主体。面对智能浪潮,这些企业构成了东莞制造的毛细血管,但在资本、技术和人才储备上普遍面临转型压力,导致新技术在产业末端的渗透与落地遭遇梗阻。
其三,治理体系的协同之难。生成式人工智能带来的不仅是技术革命,更是社会变革。它对东莞的职业教育、社会保障、城市治理乃至伦理规范都提出了新要求。如何统筹教育、科技、人社、产业等部门,构建一套适应劳动力流动和技能迭代的社会治理体系,实现包容性的人本位转型,是东莞面临的重大协同难题。
以人才变革引领东莞的破题之路
破除人才体系的现实瓶颈,是东莞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的当务之急。东莞必须将人才强市作为筑基工程,精准施策、系统破题,既为科技自立自强扫清障碍,也为新质生产力跃迁夯实根基。
其一,统筹教育与人才,聚焦存量变革,重塑数字工匠新生态。人才培养必须从一次性教育转向全周期赋能。东莞要以更大的决心和魄力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将智能技术与工匠精神相融合,锻造既懂工艺、又懂数据的数字工匠。同时,大力引导企业建立常态化的在岗实训与实战历练机制,打通存量人才向新形态劳动者转变的通道。
其二,统筹科技与产业,聚焦普惠赋能,激活中小企业末端活力。必须让智能技术成为中小企业用得起、用得好的工具。东莞市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联合龙头企业、科研院所,构建面向特定行业的普惠型人工智能应用平台和开源社区。通过提供模块化、低成本的智能解决方案,极大降低中小企业的赋能门槛,让智能浪潮浸润到东莞制造的产业末梢。
其三,统筹治理与保障,聚焦协同推进,构筑人本转型安全网。必须真正落实统筹推进的战略部署。东莞要勇于探索,建立适应智能时代的社会安全网与服务全民的终身学习体系,为转型中的劳动者提供坚实保障。同时,要善用财税、金融等政策工具发挥杠杆作用,引导教育、科技、人才、产业等要素高效循环,将东莞的产业实践锻造为培育人才的创新生态。
归根结底,东莞的破题之路,就是一条以“人的现代化”为内核、以人才全面变革为先导的智慧引领之路。东莞作为中国制造业的探路者,其在智能浪潮下的人才变革实践,不仅关乎东莞自身的未来,更是在为中国制造业探索一条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引领新质生产力的新路径。以人才变革为核心的东莞样本,必将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独特而深厚的人本力量。
(作者分别系广东科技学院讲师、东莞市社科名家数字经济工作室研究员;广东科技学院副校长、教授、博士,东莞市首席社科名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