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人写作 |烟火为笺,诗意为笔!烧烤诗人温雄珍的诗意人生
印象企石 2025-11-11 17:52:42

发现平常生活中一些闪光的东西,捕捉住,写下来,那是一种非常美妙的感觉。

——温雄珍

在企石镇的市井烟火中,温雄珍的身影格外特别——清晨的服装摊、晚上的烧烤架是她的“战场”,凌晨案头的纸笔则是她的“诗笺”。这位仅小学五年级学历的打工者,用二十余年的坚守,从菜市场走进了《诗刊》,成为从生活褶皱里生长出的诗人。近日,她的首部诗集《在炭火上安居》正式发售,我们借此机会专访了温雄珍,听她讲述烟火与诗意交织的人生故事。

微信图片_20251103112918_21_1886.jpg

01

诗意缘起

一本诗集点燃文学星火

 

温雄珍与诗歌的缘分,始于1993年姑妈家那本席慕容的诗集,现代诗歌优美的表达瞬间击中了她,此后汪国真、泰戈尔的诗集更是让她感受到文字中蕴藏的强大力量。仅小学五年级学历的她,因识字不多而倍感自卑,三毛“读书养气质”的话语成了她的动力,她靠着看电视、学唱歌积累识字量,拼命汲取书籍养分。

微信图片_20251103112936_28_1886.jpg

 

最初只是随手写些随笔,直到2015年被QQ好友拉进中国诗歌群,在群内老师的鼓励下,温雄珍才开始系统创作,不认识的字查百度,写好的诗作大胆发群里求教。2018年,她的《一个追绿皮火车的人》入选中国诗歌每日好诗并收录于《诗刊》,那一刻,她才真正坚信“自己也能当诗人”。对她而言,诗歌起初是讨价还价的嘈杂中透气的窗口,后来渐渐成为支撑生命的精神支柱,那些照顾病榻丈夫、独自摆摊养家的艰难岁月,都是靠着笔尖的倾诉才得以熬过。

 

02

烟火共生
生活褶皱里的诗意生长

 

在温雄珍看来,辛劳的生活与诗意创作并非对立,而是相互成就的共生关系,若论优先级,她说“是诗歌拯救了我”。自2000年在企石镇综合市场摆地摊起,吵吵嚷嚷的讨价还价就成了日常,天性喜静的她,正是靠着写作疏解内心烦闷。

 

0Q3A9087.JPG

 

在温雄珍眼中,生活处处皆诗意,关键在于是否有捕捉的眼光,摆摊时观察到的扫地阿姨拧瓶盖的动作、茶园守山人老张身边飞舞的蝴蝶,这些普通人的日常点滴,都成了她笔下的创作素材。

 

微信图片_20251103113640_38_1886.jpg

 

菜市场在她笔下是“挤在纸上的冬瓜豆角”,烧烤架的火焰则是“炙焰中寻找梯子的人生隐喻”,写作让她在嘈杂中觅得安宁,发现平凡生活的闪光之处,而她在摊位旁栽种的花草,看着它们发芽开花的生机,也让她坚信“人生再难也有希望”。这些生活中的小美好滋养着诗意,而诗意又反哺给她扛住重压的力气,让她在十年搁笔后重新拾笔。

 

03

微光成炬
从素人诗人到使命担当

 

首部诗集《在炭火上安居》的发售,是温雄珍创作路上的重要里程碑,如今这本书已荣登当当网及各大新华书店、图书馆。读者的反馈更让她充满成就感,有抑郁症患者留言称从诗中获得了活下去的力量,她并未止步,反而对自己提出了更高要求,希望创作出更有分量的作品。

 

微信图片_20251103112916_20_1886.jpg

 

前段时间花城出版社在阿勒泰的文学周,让温雄珍真切体会到文学的强大力量——一个边境小县因一部作品而声名远播。此前鲁迅文学院的学习经历,则让她清晰认识到自身不足。这两次经历让她在“想写好”的平常心之外,更生出一份使命感,她希望用文字让故乡广西、生活二十余年的东莞,都绽放出应有的光芒。

 

微信图片_20251103112936_27_1886.jpg

 

而这一切成就的背后,离不开众多师友的扶持:浙江诗友“瘦石别院”帮她修改诗作、渐冻症患者张默涵与她切磋诗艺、东莞作协郑小琼老师在《作品》杂志为她刊登数十首诗,胡磊主席撰写六千字评论、东莞文联“素人写作扶持计划”提供平台,花城出版社还将为她出版下一本诗集《东江水暖》,这座城市的温暖,让她早已把东莞当作了家。

 

微信图片_20250808154859.jpg

 

04

初心寄语
以梦为马的温暖回响

回望自己的追梦路,温雄珍也想对那些在生活重压下心怀文艺梦想的普通人说:“别人眼里的‘传奇’,说到底就是自己一天天的日子。”在她看来,生活本无绝对的苦甜,只是不同的存在方式。累了就静心读书,若能写下心中感受,便是给回望来时路留了一扇窗。“人的一辈子也就三万多天,不可能天天开心,也不会天天难过。”温雄珍说。

 

微信图片_20251103112938_29_1886.jpg

 

写作对她是修行,对所有人而言,坚守梦想皆是如此。温雄珍也曾因小学学历被质疑“不配写诗”,但她选择默默坚持,不理会外界杂音,当得到认可时,便接住使命继续前行。她想用自己的经历证明:“只要心里有光,平凡的日子也能开出诗意的花。”

 

温雄珍的手机备忘录里,一行新的诗句格外醒目:“我在炭火上安居,也在星光里写诗”。在这座盛产制造业奇迹的城市里,她用最朴素的方式证明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