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诉而有信”司法智慧藏何奥秘?东莞基层治理给出答案
东莞+ 2025-11-11 16:08:43

“原以为要打上漫长官司,没想到在综治中心的调解室就解决了!”日前,东莞南城街道的谢先生一家,因为下水管道堵塞导致新房惨变“沼池”而引发向物业公司以及楼上36户邻里的索赔纠纷,经过当地综治中心和法院联手高效调解,案件画上了句号。

这是东莞市第一人民法院依托“法院+综治中心”机制,打造“一站式”解纷枢纽的生动缩影。

在东莞这座常住人口超千万的新一线城市,矛盾纠纷呈现“案件数量多、类型复杂”的特点。如何将矛盾化解在基层?

作为纠纷化解的重要一环,东莞第一法院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以“1+6+N”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体系为牵引,推动重心下移、资源下沉、力量下沉,通过融入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一站式调解中心打造,激发基层自治活力,合力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府院联动”破壁:

构建基层治理“一盘棋”

喜提新房尚未入住,未想却遇到糟心事。

2024年7月,谢先生的精装房因单元楼的下水管道严重堵塞,导致厕所污水反涌倒灌,木地板、墙面、定制柜体等受损严重,新房变“沼池”。

谢先生以物业公司未尽到维护管理职责,将其诉至法院,要求赔偿7万余元。案件受理后,谢先生还认为管道堵塞与楼上住户的不当使用有关,遂向法院申请追加同栋楼同一单元同户型的楼上共计36户业主为共同被告,要求其承担共同赔偿责任。

承办法官刘洋认为,面对这一涉众广泛、矛盾尖锐的潜在群体性纠纷,不能机械地依据谢先生申请追加全部被告,也不能简单地启动耗时费钱的鉴定程序,而是要坚持“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的理念摆在前面综合施策。

随后,法院决定优先导入“先行调解+行业专业调解”轨道,通过“府院联动”得到街道党工委的大力支持,启动与市物业管理行业协会的联动机制,借助价格认证中心的专业力量对损失进行初步评估,再由法院法官、物业协会专家、社区调解员共同组成联调小组进行联合调解。

通过“优先修复、分类补偿、共建公约”的调解方案,谢先生与物业公司最终达成调解协议,物业公司承担管道疏通和基础修复,并向谢某赔偿3万余元。与此同时,谢某与36户业主达成和解,谢某向法院撤回追加被告的申请。本案纠纷圆满化解。

刘洋表示,解纷方案超越简单的金钱赔偿,融入管理改进、关系修复、社区共建等元素,通过“一揽子”计划从根本上定分止争,实现“审理一案、治理一片”的效果。

这种“调解优先、专业协同、源头治理”的经验并非孤例。在东莞法院系统,“法院+综治中心”的解纷模式正通过“社会治理一条街”等创新载体向更多镇街延伸。

法官和专职调解员在南城街道调解中心调解案件

在南城街道,南城法庭利用法庭所在的“社会治理一条街”基层治理区位优势,推动辖区成立全市首个由综治中心统筹管理、法庭指导具体运作的街道级调解中心,将辖区的政法力量和妇联、住建、社区、村委等30个解纷部门进行全面梳理吸收。截至目前,该实体调解中心已实体化处理案件超1万宗,成功调解4000件,并依托综治中心的实体化统筹能力,深度参与高速公路改扩建、城市更新、“12345”民意速办等重大项目的司法保障,成为“法院+综治”实体化运作的标杆。

在石龙镇,法院与石龙镇政府签署《“加强府院联动 推进前端治理”共建协议》,正悄然改变该镇的治理格局。这份协议构建“2+6+3+1”基层社会治理合作框架,融合党委统筹领导和法院业务指导,实现矛盾风险“一网统管”。《共建协议》明确双方坚持服务大局、创新载体,整合力量、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提高原则,并构建联席会议、沟通协调、协作落实、风险防范、共同调研、教育培训6项合作机制,共同推动基层社会治理提质增效。通过机制衔接与资源整合,石龙法庭与石龙综治中心联合做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规范化建设,推动基层矛盾前端治理,形成“综治统筹、法庭指导、部门联动”的基层治理闭环。

石龙法庭对案件进行调解

此前,一宗劳动争议纠纷案件,通过府院联动“一揽子”化解当事人烦心事,成为推进前端治理的生动注脚。

在石龙一家外企工作近30年的红姨(化名),因公司认定其退休年龄为50岁而被终止劳动合同。红姨认为其岗位具有管理职能,在劳动仲裁败诉后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确认某外资公司违法解除劳动合同关系,诉请公司支付各类赔偿金共计50万余元。

“石龙辖区的外资企业较多,这类企业在石龙经营时间久,很多女职工临近50岁,本案的审理社会影响面广,因此要慎之又慎。”东莞第一法院审委会专职委员江涛说道。  

江涛表示,调解是解决本案的最佳方式,一方面可以依法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这个调解案例,让企业对内部的规章制度进行完善保护企业自主经营权。

但企业因仲裁已胜诉,起初明确拒绝调解。为此,石龙法庭依托“一庭两所”矛盾纠纷化解机制,联动镇人社分局、司法分局合力化解纠纷。

在调解过程中,法院与人社、司法部门充分听取各方意见,并发现该外资公司并未足额为红姨缴纳社保,秉持着能动履职的理念,承办法官宁雪梅决定“一揽子”解决红姨的烦心事,也因此找到了调解的突破口。

经多方对企业释法明理,并安排其倾听老员工心声,最终促成双方和解。双方就劳动纠纷和社保补缴问题分别达成了司法调解与人民调解两份协议。

科学城里的“综治中心”:

“虽诉而有信”的司法智慧

松山湖科学城,一家新能源企业的命运因一场调解发生转折。

受行业周期波动及市场环境影响,某科技公司在2024年底已出现严重的资金流动性困难,对上游供应商款项出现超期拖欠情况。在供应商货款支付与员工薪资发放的双重压力下,公司经营状况急剧恶化,一度面临生死存亡的严峻考验。

2025年上半年,多次催收未果的供应商们相继向法院提起诉讼,累计案件达14件,诉请标的额超过500万元。

基于大家此前一直有比较稳定的合作关系,具有良好的调解基础,法院依托科学城里的“综治中心”——科创金融司法服务站,通过此前创新构建的科创金融司法协同机制开展调解工作。

走访中,承办法官了解到该科技公司是位于高新区的一家生产新能源锂自动化设备的高新企业,服务多家头部新能源电池生产商和高端制造企业。公司曾尝试通过银行融资,却因为涉诉记录及相关保全措施,被银行拒绝。

松山湖法庭和银行就科创金融项目开展联学共建

调解现场,承办法官指着企业账目对催债的供应商们说:“他们有下游客户应收账款6300万元,足以覆盖上游供应商所欠货款,而且本身公司拥有核心技术储备,只要给他们喘息时间,完全有能力翻身。”

经过法院全面排查并综合评估,认为该公司“虽诉而有信”,决定向银行出具《信用证明》。同时,法官和调解员引导供应商们从产业链共生角度考虑,强调“放水养鱼”的长远价值和多赢效果,同时,要求科技公司积极承担责任,为其争取融资缓冲时间。

最终,通过多轮电话沟通以及现场面对面沟通调解,成功达成首宗“分期还款”调解方案,推动全部案件成功调解。

一周时间后,该科技公司陆续获得银行1500万元的授信批复。

“目前,14宗系列案全部以调解和撤诉结案,科技公司成功获得银行授信,科技公司拖欠货款已经全部清偿完毕。”法官袁小梅表示,企业纳税信用评级得到恢复,既解决了资金链断裂问题,也摆脱了债务危机,“轻装上阵”步入正轨。

“我们与供应商达成长期战略合作协议,并且已经在洽谈上亿元订单,预计11月份可以落地。”日前,在回访过程中,科技公司负责人把这一好消息分享给法官,并对企业扎根东莞,未来做大做强充满了信心。

“容·融”家事驿站:

守护万家灯火的温情密码​

在茶山镇综治中心二楼,“容·融家事驿站”如同一个温暖的港湾。自2025年初成立以来,该驿站已办理家事纠纷238宗,调解成功率达82%。从专属场所到专业人员,从流程衔接至跨部门协同,均体现了“法院+综治中心”在专项领域的温情实体化效能。

日前,小朱将一面锦旗送到茶山镇综治中心的“心彩虹”社会心理服务站,并以一封真挚的感谢信,表达了衷心感谢。小朱经历了与前夫离婚、独自抚养小孩,且不被家人接纳的多重挫折,出现轻生念头并报警求助,后来到镇综治中心的“容·融家事驿站”“心彩虹”社会心理服务站。经过心理咨询师的6次专业疏导,小朱已走出阴霾,积极面对生活。

据了解,茶山镇聚焦家事情感纠纷这一民生痛点,构建“预防—调解—审判—保护—宣教”五位一体的和睦家庭守护新模式,将“容·融家事驿站”常设在茶山镇综治中心。

东莞第一法院在茶山综治中心设立“容·融家事驿站”

“容·融家事驿站”由共建单位派驻人员实行常态化运行,组建由法官、妇联干部、人民调解员、网格员、心理咨询师、律师等各领域深度融合的多元调解队伍,建立健全矛盾纠纷登记受理、先行调解、风险研判、分类流转、跟踪督办、案结事了的闭环流程,对矛盾纠纷做到实时跟踪、动态掌握,打造“全周期”服务闭环。

“容·融”模式以“包容”化解矛盾、以“融合”凝聚共力,不仅是家事情感纠纷的“终点站”,更是基层社会治理的“新窗口”。

东莞市第一人民法院副院长梁建超表示,接下来,东莞第一法院将持续推动司法服务延伸至基层治理最末端,深化机制创新,扩大品牌效应,充分发挥司法职能在化解矛盾、保障群众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的作用,为基层治理贡献坚实的司法力量。

文字:首席记者 李金健 记者 王骁 图片:市第一人民法院供图、资料图 编辑:李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