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五运会主火炬被点燃。新华社发
11月9日,中国广州,广东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当分别来自粤港澳的三位火炬手同时擎起火炬,踏着水舞台粼粼的波光,迎着“海浪”拾级而上时,整个世界仿佛都安静了下来。
他们手中的火炬,点燃的不仅是一座火炬塔,更是一段跨越山海、贯穿天海的壮丽故事。这便是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开幕式最动人心魄的时刻——一场名为“天海”的交响乐章,在粤港澳大地恢宏奏响,汇成十四亿人同心筑梦的时代强音。
第一乐章·天海逐梦
燃冰成炬星火筑梦
故事的起点,在南海1522米深的海底。
那里有无尽的蔚蓝和沉睡万年的可燃冰。全运会火种采集团队循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古老航线,完成了一次“引天之光,燃海之火”的壮举。这束“源火”,是科技的火焰,更是湾区“向海图强”的雄心之火。
广袤南海见证着粤港澳大湾区依海而生、因海而兴、向海图强的历程;深海之火所映照的,还有大国重器的集体亮相: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首艘大洋钻探船“梦想”号,是这次深海进入、探测与开发的战略支撑;精准完成采集、输送等关键操作的“海马”号,背后有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的长期技术积淀。开幕式总导演郎昆谈及这段“燃冰成炬”的历程时坦言:“难度很大,这是我们国家的重大突破。”
“源火”被放入“星火筑梦”火种灯与“鼎盛同心”火种盒,醇化为全运圣火,并开始了湾区之旅:从深圳莲花山公园的十五运会火炬传递启动仪式,到香港、澳门、广州的同步起跑,三地联动、四城同传,让来自地球“蓝色心脏”深处的绿色能量,完成了从古老海洋到活力湾区的迁徙,从“科技之火”淬炼升华为“体育圣火”。
第二乐章·天海之冠
三地同心中华梦圆
这束不平凡的圣火抵达主会场后,等待它的是同样不平凡的“天海之冠”。
开幕式总制作人王锐祥,一位土生土长的广州人,向我们揭开了主火炬塔的奥秘。“为了贯彻低碳零碳的理念,我们放弃了传统的燃气,联合本土灯光企业,用灯光艺术和水雾技术,研发出了这个‘看得见’的火焰。”
这意味着,火炬塔的“燃烧”效果,需要根据天气、风力实时调整水雾量和灯光亮度,其难度远超想象。“有的时候雾大了不像火,小了又没气势。”郎昆导演说,“我们用半年时间反复试验,终于找到了最完美的比例。”
火炬塔的形态更蕴含着深刻寓意。三根鼎立的支柱,象征着粤港澳三地;顶部的圆环与地面的水舞台,共同呼应着“同心圆”的主题。在点火的高潮时刻,三根支柱由开到合,稳稳托举起被点燃的圆环——一个寓意着“三地同心,中华梦圆”的“天海之冠”,终于完美绽放。
第三乐章·天海一心
因水而兴相知和鸣
当震撼的火焰点亮夜空,开幕式并未在热烈氛围中结束。相反,一首清澈如泉的歌曲,让数万人的体育场瞬间沉静了下来。
这是开幕式音乐总设计舒楠主导创作的《天海一心》。
“几乎所有的运动会歌曲都离不开拼搏和节奏感,但我们能否反其道而行之,写一首安静的天籁歌曲?”舒楠分享了他的思考。他曾在广州生活了8年,对这片土地充满感情。最终,他从“水”中找到了灵感。“上善若水”是中华民族的智慧,“因水而兴”是粤港澳大湾区的地理特质。当思路至此,一个更精妙的发现击中了他。“运动员的汗水是咸的,人的眼泪是咸的,海水也是咸的。我一下找到了这个共同点。”他说。
于是,便有了歌词中“一滴水”“一汪水”“一弯月”“一轮月”的意象递进,如画卷般勾勒出“天涯若比邻”的相聚之美。这首歌成了连接三地、贯通古今的情感纽带。
歌声响起之际,全场观众点亮手机闪光灯,如繁星点点。整个场馆仿佛微缩成一个完整的湾区:脚下是海洋,中心是陆地,头顶是星空,汇成“同心圆”。
从“天海逐梦”的深海探索,到“天海之冠”的匠心凝聚,再到“天海一心”的相知和鸣——“天海三部曲”完成的不仅是一场开幕式的精彩叙事,它更动人的内核,是在“一国两制”的框架下,粤港澳三地如何跨越行政边界与制度差异,从“同根同源”“同心同缘”走向“同梦同圆”。
正如开幕式总导演郎昆所点明的深层主旨:“‘天海’这个理念,预示着粤港澳大湾区未来的发展,预示着中国愿意和世界、愿意和全人类,一起走向星辰大海。”
这一刻,体育的边界被无限拓宽。这束从南海之底升腾而起的火,历经三地的协同守护,已升华为象征薪火相传、携手共进的未来之火。
它照亮的不只是这个湾区的夜晚,更是一个国家的梦想:每一滴拼搏的汗水,每一次感动的热泪,终将汇入民族复兴的壮阔海洋,奔向那片我们共同仰望的星辰大海。
三足鼎立托举火环
同心协力共筑梦想
开幕式后,主题新闻发布会在广东奥体中心召开,开幕式现场指挥部副指挥长彭高峰对十五运会圣火背后的核心创意进行解读。
据介绍,十五运会火种采集和圣火点燃开了先河,历经三次“转化”:首先,通过从南海1522米海底深处采撷可燃冰,再通过船载光伏发电远程引燃,形成全运会海底圣火“源火”;随后,火种采集仪式将“源火”升华为圣火;最后,在开幕式上由粤港澳三地运动员共同点燃主火炬“天海之冠”,海洋元素、湾区元素贯穿全程。
火炬塔由圆形火环、三根支撑柱和机械旋转底盘三部分组成,由艺术家、建筑师、工程师和工匠组成的团队,历时半年多,从样品到装置,反复试验打造完成。“这是一个从艺术到科技,再到艺术的过程。”
在造型设计上,圆环装置象征着“同心共圆,中华梦圆”,三根支撑柱蕴含了中华传统文化中“天地人”的哲学思想,通过动态旋转形成由开到合、三足鼎立托举火环的景象,象征着粤港澳三地同心协力、共筑梦想的美好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