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慌慌张张到从从容容——东莞日报社藏族记者欧珠措姆如格桑花般绽放湾区
东莞+ 2025-11-08 12:56:47

在东莞日报社一间洒满阳光的办公室里,她正专注地剪辑视频。镜头里,粤港澳大湾区的繁华景象与西藏林芝的桃花雪山交相辉映,一如她的人生——跨越三千公里,从雪域高原到南海之滨,这朵格桑花正在岭南大地上绚烂绽放。

她是东莞日报社十佳歌手,还是东莞樟木头作家村的阅读推荐官。她的多个作品获得省、市奖项,拍摄的视频频频“出圈”,单个视频全网播放量超过百万。她就是东莞媒体界的“名人”——欧珠措姆。

跨越:从高原到湾区的破茧之旅

时间回溯到2023年5月,一个来自林芝市巴宜区人社局的电话,让欧珠措姆的人生轨迹发生了改变。电话那端告知,东莞日报社有一个对口专业的就业名额。

“听到消息时,我一下子像打了鸡血般兴奋。”回忆起当时的情景,这个出生于1998年的藏族女孩眼里依然闪着光。尽管父母担忧女儿远行,但她坚信:“到外面看看不同的城市环境和人文历史,不仅能开拓视野,还能为职业发展打下基础。”

 

经过耐心沟通,她最终说服了家人。2023年6月20日,她登上了飞往广东的航班。舷窗外,雪山渐远,云海翻腾,她的内心既忐忑又期待。

令她意想不到的是,飞机刚落地广州白云机场,东莞人社局的老师就迎上前来,为她和同行的伙伴一一献上圣洁的哈达。“这个细节让我的内心暖洋洋的,瞬间感受到了这座城市的温度。”

更让她感动的是,到达东莞日报社报到时,迎接她的是一个隆重的欢迎仪式。“那一刻,我切实确定了我的选择没错。”

成长:在温暖中破茧成蝶

初到东莞,挑战接踵而至。水土不服让她上火、牙疼、长痘;气候差异让她在“回藏缺氧”和“来粤醉氧”间不断适应;陌生的环境让她时常想家。

“报社帮我找了人才房,同事们知道我不吃海鲜,就常带我去吃川菜和面食。”欧珠措姆说,这些细微的关怀让她在距离家乡三千公里外找到了家的感觉。

在同事肖延昆眼里,这个藏族女孩有着超强的适应能力。“广东的气候饮食与西藏差异巨大,但她都一一克服了,现在还在主动学习粤语。”最让他印象深刻的是今年拍摄大湾区地铁专题时,“那天走了7个站点,每个站点都要出镜,天气特别热,但她从没喊过累。”

2023年12月,欧珠措姆入职摄影部,这对从未接触过相机的她来说是个巨大挑战。“刚开始我连相机的基本操作都不会,每次都有摄影前辈手把手地教。”从光圈调节到构图技巧,从后期裁剪到色调调整,她在老师们的悉心指导下快速成长。

然而,真正的考验还在后头。第一次独立制作视频时,她陷入了自我怀疑。“技能完全跟不上,看到同事们忙碌的身影,自己却无所适从,那种精神内耗几乎让我崩溃。”特别是看到同批来的女孩陆续返乡,她想回家的念头更加强烈。

“每次拍摄,因为我不专业,摄像记者都要反复重拍,我心里很愧疚。”但每个搭档的同事都格外耐心,不断鼓励她。这些温暖最终压制住了她回老家的冲动。“我扪心自问,既然来了就要克服困难,不能这么白白回去。”

绽放:从慌慌张张到从从容容

转机出现在2024年东莞两会期间。欧珠措姆接到任务,要出镜报道东莞对林芝市巴宜区的帮扶政策。

“任务来得突然,晚上10点多收到稿子,第二天就要出镜。”她婉拒说自己胜任不了,但在肖延昆老师的鼓励下,她背稿到凌晨两点。尽管正式拍摄时多次忘词,经过反复的拍摄和多次的NG, 这条视频发布后传播效果很好,东莞和林芝的媒体纷纷转发,在全网获得百万播放量。

第二次出镜是联合林芝融媒开展桃花节直播。由于经验不足,她的台词过于书面化,部门同事帮她将书面语改成口语化表达,教她后期制作技巧。

真正的突破来自“格桑花逐梦湾区”系列视频的制作。这个讲述西藏青年在大湾区奋斗故事的系列,需要辗转多个城市拍摄。“经常早上出去,深夜才回,任务重时第二天还要继续。”欧珠措姆从不叫苦,但策划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却让她倍感压力——找不到采访对象、对方临时爽约、策划文案与现场不符......

“合作的两位同事总是很有耐心,我们三人一起探讨解决难题。”让她欣喜的是,系列视频被人民日报和新华社转载,在新华社客户端的播放量达100多万。“从没想过自己的名字会出现在新华社平台,觉得前期的努力都值得了,儿时的新闻理想得以实现。”

就这样,她从慌慌张张的新手掌握了基本技能,对出镜和视频拍摄越来越上手,成为了从从容容的多面手。

桥梁:联结粤藏两地的使者

2024年至2025年,欧珠措姆两次受邀返回林芝,参加“雪域高原粤藏情”就业援藏巡回宣讲。作为在粤就业高校学生代表,她分享着自己的成长故事。

“第一次宣讲有点忐忑,但最终我还是圆满地完成了宣讲。”她明显感受到,报社的出镜经历让她的能力大幅提升,“我敢于尝试不同的挑战”。

2024年7月,她作为东莞日报摄影记者,随市委宣传部赴林芝进行援藏项目调研报道。一路记录援藏工程,她深刻体会到家乡巨变背后的援藏力量。在新建的鲁朗镇小学和布久乡小学,看到翻新的校舍和援藏老师开设的各种课程,她感慨万千:“与我上学时相比,变化天翻地覆。”

调研期间发生的一个插曲,让同行的市委宣传部领导印象深刻:“她工作太专注,一脚踩空从台阶摔下,手臂膝盖都破了,但只是拍拍灰尘就继续工作。”

在林芝驻粤联络处工作人员周海荣看来,欧珠措姆为粤藏交流创造了重要窗口。“在‘雪域高原粤藏情’就业援藏巡回宣讲中,她非常认真,稿子改了一遍又一遍,现场讲得感人至深。”

因表现突出,林芝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特意向东莞日报社发来感谢信。

周海荣说,“她很有情怀,既把西藏的人文自然讲给广东人听,也把大湾区的创新活力分享给西藏学子。”她努力搭建了一个让西藏人了解广东,也让广东人了解西藏的桥梁。

传承:在新闻路上坚定前行

在东莞的两年,欧珠措姆感受到了太多温暖。部门秋游时,大家像家人一样围坐露营,让她想起远在西藏的父母;报社的生日会上,一起切蛋糕的温馨让她在千里之外感受到家的温暖;她惊喜的是,报社连续两年为她远在西藏的家人寄去年货,让父母放心。

“每当了解这边的人文历史时,我发现与家乡有很多相似之处。”她举例说,东莞办年货的甜蛋散、猫耳朵等食品,在家乡也会制作,“虽然做法有差异,但看到这些就有种莫名的亲切感”。

今年,她代表东莞日报社记者参加广东省第二十六届记者节交流大会,还在西藏自治区制作的专题片中,作为广东省代表出镜,成为其他西藏学子的榜样。

更让她振奋的是,在记者节大会上遇到了“三奥”记者央金——广东省唯一一位近三次奥运会都在前方采访的藏族记者央金。“我要向她学习,有信心做一名好记者。”欧珠措姆说。

从对相机一窍不通的职场新人,到能独立完成拍摄任务的摄影记者;从害怕写稿的忐忑学子,到敢于出镜报道的媒体人;从想逃避回家的迷茫女孩,到代表在粤藏胞发声的宣讲员——欧珠措姆用两年时间,在东莞这片热土上完成了美丽的蝶变。

“未来,我会继续握紧相机、拿起话筒,既记录湾区的发展,也传递家乡的声音,在新闻路上,一直走下去。”说这话时,欧珠措姆的眼神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一如高原上的格桑花,在大湾区的土地上绽放出独特的光彩。

在她的镜头里,粤藏两地的距离不再遥远;在她的故事中,两个世界的对话温暖而持久。这朵绽放在大湾区的格桑花,正用自己的方式,让雪域高原与南海之滨的心贴得更近。

文字:记者 范德全 图片:受访者供图 编辑:符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