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笔记”与“普通绘画”有何差异?“为什么白鹭常在水边走,身体还能保持这么洁白干净?”11月7日,2025年东莞市中小学生自然观察实践暨自然笔记创作活动第二场线下专题培训在同沙生态公园圆满落幕。
来自全市各中小学的80名师生,在彭韶冲、车高华、叶润田三位专业导师的带领下,通过“理论讲座+实地观察+创作实践”的模式,解锁自然观察与科学记录的新技能,在秋日的自然课堂中收获满满。
理论开讲:厘清自然笔记创作核心逻辑
上午9时,培训在同沙生态公园管理处正式启动。中国动物学会会员、广州市中小学科学教育专家库成员彭韶冲老师,以《自然笔记核心要素与科学观察》为主题开启理论授课。他首先提出要区分“自然笔记”与“普通绘画”的差异——前者以“科学观察与记录”为核心,要尽量表现自然事物本来形态与颜色;后者则侧重“艺术性与个性表达”,可进行夸张变形。
“一份优秀的自然笔记,标题、观察地点、日期、天气、绘图、文字描述是自然笔记的六个要素,且不能抄袭网络内容。”彭韶冲结合多年评委经验,并以大量的自然笔记作品为例,内容生动有趣。他强调,科学性是自然笔记的灵魂,既要准确描述动植物形态、地理分布,优先选择身边或国内物种,避免绘制国外或非本地生物,更要融入个人观察与思考。
他还分享了画材选择技巧:“水彩、马克笔表现力最强,是首选;彩铅易于上手但画面层次感较弱;水粉、丙烯不透明且难干,户外创作不推荐。”
现场,彭韶冲还以“画叶子”为例演示创作技巧:“先画叶柄,再描主叶脉,最后顺着叶脉走向勾勒叶片轮廓,这样画出来既科学又精准,又快捷。”生动的讲解让师生们频频点头,不少学生当场用笔记本记录下关键要点。
实地探索:在自然中发现生物奥秘
讲座过后,实地观察环节如期开展。资深自然教育导师彭韶冲、车高华、叶润田三位专业导师分组带领师生穿梭在同沙生态公园的林间湖畔,以“边走边讲、边看边记”的方式,解锁秋日自然里的“生物密码”。
“大家仔细听,‘叽叽喳喳’的叫声就是大山雀在‘打招呼’!”彭韶冲循着鸟鸣指向树梢,引导学生观察鸟类特征。他指着湖面掠过的白鹭介绍:“白鹭的嘴像匕首一样尖锐,视力超强,专门捕食鱼类。为什么白鹭常在水边走,身体还能保持这么洁白干净?原来它的羽毛有特殊的粉䎃结构,会自然从末梢慢慢脱落更新,到了冬季还会长出婚纱般的繁殖羽,特别漂亮。”
走进大自然中,不仅观鸟,一草一木都藏着自然奥秘。一棵开着两种颜色花朵的树吸引了师生们的注意。“这是红花羊蹄甲嫁接到本地羊蹄甲上的成果。”在他的引导下,大家找到了树干1米多高处的嫁接痕。彭韶冲解释,“上面开的红花羊蹄甲是杂交品种,开漂亮的红色花,但不结果,因为花粉败育。而下面本地羊蹄甲的花是淡粉或淡白色,是咱们东莞常见的品种,就会结果。”
“大家摸摸铁树的叶子,是不是很硬?这棵铁树的叶子为何会这样?”“这么硬的叶子被谁吃了?”彭韶冲介绍了铁树的特性:“铁树是曲纹紫灰蝶的寄主植物,蝴蝶会把卵产在它的叶子下面,幼虫孵化后就以铁树叶为食。”正说着,一只小小的曲纹紫灰蝶绕着铁树款款飞过来。“还有这棵樟树,它是青凤蝶的寄主植物。”正说着,一只美丽的青凤蝶绕着樟树翩翩然飞过来。“以后我们看到植物,是不是会与昆虫联系到一起?”
整个实地观察过程中,师生们打开身体各种感官,时而伸手触摸,时而屏息聆听,时而举望远镜聚焦观察,时而蹲下身分辨叶片纹理,时而驻足记录鸟类习性,不时发出惊叹,将课堂所学与自然实景深度融合。
创作实践:把自然观察转化为笔下作品
11时,师生们返回培训场地,结合实地观察所得开展自然笔记创作。有的学生专注描绘白鹭的形态,特意标注“嘴尖如匕首,有饰羽”;有的学生则完整记录了羊蹄甲的嫁接特征,用箭头区分两种花色的差异;还有学生尝试画出蝴蝶“卵—幼虫—蛹—成虫”的生命周期,并补充寄主植物信息。
“虽然我美术功底不算好,但特别喜欢鸟类,这次终于知道怎么把看到的小鸟‘准确画下来’了!”东莞市第一中学学生范宝霞、郭晓岚一边给笔记上色一边说,“跟着彭老师在公园里观察时,知道了好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比如白鹭与朱鹮合作觅食、叉尾太阳鸟冬季会垂直迁徙,来这里吃花蜜,这些都可以记在笔记里。”“以前画自然主题的画总想着‘画得好看就行’,今天才明白‘科学准确’更重要。”
以自然为媒,播撒生态保护种子
据悉,本次培训是东莞市科普专项资助项目“2025年东莞市中小学生自然观察实践暨自然笔记创作活动”的重要环节。活动由东莞市科学技术协会、东莞市生态环境局、东莞市林业局指导,由东莞广播电视台、东莞广播电视教育发展有限公司、东莞市林业事务中心、东莞市环保宣传教育中心主办。
活动组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后续还将推出系列自然探索任务,鼓励更多青少年走出教室、走进自然,通过自然笔记记录身边的生态之美,在科学观察中树立生态保护意识,让“尊重自然、热爱自然”的理念在心中扎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