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超大城市治理体系中,就业服务如何从“普惠式供给”迈向“精准化跃升”?广州以一场覆盖全域的革新实践,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面对高质量发展进程中就业总量压力与结构性矛盾并存的挑战,广州敏锐地认识到,传统“一刀切”的就业服务模式已难以适应多元化、多层次的市场需求。
2024年以来,广州市公共就业服务能力提升示范项目创新实施“全域就业”行动,以“因地制宜、精准施策”为核心思路,在统筹、平台、队伍、保障、激励五大维度同步推进改革创新,通过五个区的差异化实践,探索出了一条精准化就业工作机制的新路径。
更重要的是,这些散落在不同区域的创新实践,并非彼此孤立的试验田。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广州经验”。
黄埔平台为擎,造“万亿制造”技能人才“园区就业”旺地
在广州东部这片产业热土上,黄埔区面临着“甜蜜的烦恼”。
小鹏汽车一年新增超6000名员工,华星光电T8等项目未来还将释放上万个岗位……重大项目扎堆,带来的是年均近万的人才需求。
“园区发展越快,我们对全方位的人才解决方案就越依赖。”一位企业HR说。
在数字经济时代,就业服务不仅是民生工程,更是区域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一背景下,公共就业服务的量与质,成为影响黄埔全区乃至全市产业发展的关键变量。黄埔的目标是,打造“万亿制造”技能人才“园区就业”旺地。
面对挑战,黄埔区的就业创新方程式可以归纳为“1+2+N”平台模式。这不是简单的物理叠加,而是对整个就业服务生态的重构。
“1”个智慧大脑。黄埔“数字人社”大数据系统,这个“大脑”能够实现实时分析区域就业动态,实现岗位与人才的智能匹配。
“2”个服务引擎。云埔站,全市首个一体化就业驿站示范点,引入AI数字人面试机、直播带岗等黑科技;联和站,聚焦科学城中小微企业需求,成为创业就业服务新枢纽。
“N”个服务节点。依托党群服务中心、羊城技能加油站、高校等载体,布局多个就业驿站站点,黄埔区形成“15分钟就业服务圈”与“15分钟技能培训服务圈”的双圈联动。
这套平台模式的成效,直接体现在一系列硬核数据中:
2024年至2025年9月,全区城镇新增就业累计达9.04万人。其中,2025年1至9月新增就业4.35万人,同比增长28.62%,提前超额完成全年目标;
举办招聘会309场,吸纳高校毕业生3.84万名、35岁以下青年人才超2.9万人;
开展职业技能培训6.75万人次,补贴性培训完成率全市第一;
2024年规上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营收344.83亿元,同比增长32.6%。
黄埔区以平台建设为支点,撬动了“全域就业”的全局突破。对于同样以制造业、实体经济为主的开发区而言,黄埔经验表明,就业平台建设必须与产业体系同频共振,以数字化提升响应速度,以生态化扩大服务半径,才能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与高质量发展的双向赋能。
荔湾队伍为基,建重点群体就近就地“社区就业”福地
在城市更新的浪潮中,老城区如同被时代折叠的一页。一边是厚重的历史底蕴,一边是产业结构转型中不断凸显的就业压力。
广州荔湾,正是这样一个典型。2023年,全区城镇登记失业人员达3.13万人,就业困难人员超6000人,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也在持续新增。“4050”人员等重点群体就近就业需求突出,呈现出“总量大、结构杂、动向散”的典型特征。
打造重点群体就近就地“社区就业”福地,成为荔湾区就业工作的核心课题。
然而如何破局?荔湾的答案是:打造一支“听得见炮火、看得见需求”的就业服务队伍,将就业服务深度嵌入社区肌理。
这支队伍,不再是传统意义上坐在服务大厅的“接待员”,而是主动走进社区、链接资源的“行动派”。他们定期走访“大企小店”,收集岗位;为重点群体建立“一人一策”档案;更借助AI大数据动态追踪失业人员动向,实现从“人找政策”到“政策找人”的根本转变。
技术赋能之下,服务效率显著提升。2024年以来,全区累计跟踪服务城镇登记失业人员近28万人次,帮扶超过7400名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
这支队伍正将“社区就业”福地的愿景转化为现实图景。
作为“职业引路人”,他们推动2024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8.09%;
作为“技能锻造师”,他们组织技能竞赛,608人参赛,234人获证,培育高技能人才187名;
作为“数字赋能者”,他们推广“荔湾招聘”小程序,构建起覆盖区、街、社区三级的智慧就业平台;
作为“权益守护人”,他们开展“一街一特色”就业品牌活动50场,惠及1335名求职者和507家企业。
当传统的就业服务手段在城市更新中渐显乏力,荔湾用一支真正深入基层、专业高效的服务队伍,铸造了老城区破解就业困局、开启“社区就业”福地的关键钥匙。
南沙保障为桥,筑港澳青年扬帆逐梦“湾区就业”高地
在广州南沙创享湾,来自港澳的年轻人聚集在咖啡馆和共享办公区,交流创意、寻找机会。
这里不再是一个陌生的地方,而是他们实现梦想的热土。随着《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总体方案》出台,南沙肩负起建设港澳青年安居乐业新家园的重要使命。
广州实施“全域就业”,更要求南沙打造港澳青年扬帆逐梦“湾区就业”高地。
然而港澳青年北上发展,面临着一系列现实困境。文化差异、政策不熟悉、职业发展路径不明,成为横亘在三地融合之间的无形障碍。
面对这些挑战,南沙区以一套就业保障体系破题,悄然构筑起一个吸引港澳青年的强磁场。
2022年12月,南沙区印发《广州南沙新区(自贸片区)鼓励支持港澳青年创业就业实施办法》(穗南开管办规〔2022〕10号),出台“港澳青创新十条”政策,以奖补力度刷新纪录,单个在南沙就业的港澳青年3年最高可获51.5万元,创业企业3年最高可享450万元补贴。
“新十条”增设“薪金补贴”“职业资格、技术职称和执业资格证书补贴”“促进就业奖励”等独有条款,构建起对港澳青年从就业到安居置业的全链条支持。
2025年印发《广州市南沙区鼓励支持港澳青年创业就业实施细则(2025年修订)》,使“新十条”扶持措施更加精准、更易兑现。这种“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政策设计,体现了南沙吸引港澳青年的诚意和智慧。
除了真金白银的补贴,南沙更注重服务保障体系的构建。针对港澳青年的特殊需求,南沙创新实施“五乐”计划和“五通”措施,为港澳青年打造高水平开放、国际化标准、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就业“生活圈”。
当前,这套为港澳青年“专属定制”的就业保障体系已显现成效。截至2024年12月31日,南沙区港澳青创基地累计入驻企业(项目)2055个,其中港澳台(侨)企业共1084个,累计带动粤港澳就业6000余人;政策实施以来,已有153名港澳人才在南沙区执业从事专业服务,加速形成融通港澳、接轨国际的人才发展环境。
当前,南沙实有人口新增11万人,其中青年人才超过了7万人,港澳青年扬帆逐梦“湾区就业”高地正在加速成形。
天河统筹为纽,培高端人才畅通便捷“都市就业”热土
与充满历史韵味的老城区不同,天河是广州现代化的面孔。GDP连续16年全市第一,CBD天际线勾勒出经济脉搏,这里是高端人才的竞技场,也是就业服务的试验田。
然而,光鲜背后藏着现实挑战。数以万计的岗位散落在密布的楼宇中,成为“资源孤岛”;多元的服务力量各自为战,难以形成合力。
如何打破壁垒,让资源流动起来,成为天河建设“都市就业”热土必破的课题。
天河的答案是,织网。
一张以党建为红线,串联起政府、市场、社会的就业服务网正在天河铺开。它不建新场馆,而是把整座区域变成就业服务的现场。
把服务点建在楼宇里,让资源流动起来。
天河创新构建“21+N”就业驿站体系,21个基础驿站覆盖全街道,多个特色驿站嵌入商圈、商务楼宇和园区。
这不是简单的数量叠加,而是资源的化学重组。商务楼宇成为就业服务“前哨站”;商圈变身为人才对接“会客厅”;产业园区化作技能培训“实践地”。
这套网络让沉睡的资源被激活。企业的岗位需求与求职者的就业意愿精准对接,政策资源与市场机制有效结合。目前,26家就业驿站已服务超23万人次,真正实现了“找工作就像下楼遛弯”的便捷。
让各方力量握指成拳,打造赋能闭环。
在力量整合上,天河构建了“政府引导-机构协同-企业参与”的联动机制。区、街、社区三级纵向贯通,行业主管部门横向协同,人力资源机构与行业协会建立常态化对接。
天河的探索证明,都市就业服务的核心不是提供更多岗位,而是构建一个政府、市场与社会力量高效协同的生态系统。这套“天河模式”,正在为全国CBD区域破解资源整合难题提供一份生动的广州方案。
增城激励为钥,育农村富余劳动力“乡村就业”沃土
当广州中心城区在就业赛道上各展神通时,远郊的增城却面临着一个典型的城乡融合困境:乡村发展最忌讳的“死水效应”。
数据显示,增城就业人口中本科以上学历仅占17.5%,高技能人才占比15.3%,而外出务工人员中60.7%拥有高中以上学历。这种“精英出走”的态势,让乡村发展陷入了“人才越走越少、活力越来越弱”的恶性循环。
增城的破局之道,始于对激励体系的深度重构。区别于简单的补贴发放,这里构建了一套“政策激励+成长赋能”的双轮驱动模式。
一场全方位的“激活”,让每个主体都找到留下来的理由。
“留下来”工程不仅提供就业通道,更打造了“入学即入职、毕业即上岗”的成长快车道。8场校企合作、10场校园招聘会,促成2427人达成留增意向。数据背后,是增城为人才铺设的立体化发展阶梯,这种既给机会,又给前景的激励方式,让人才看到了扎根乡村的价值所在。
在激发农民就业创业热情方面,增城展现了激励艺术的高水平。“增城妈妈”项目构建的“培训补贴+上岗奖励+商业保险”三重激励体系,已帮助1655名农村女性实现技能跃升。其中,556人持证上岗,平均收入实现翻番。
对企业而言,增城提供的不仅是政策红利,更是持续发展的肥沃土壤。通过新业态培育和创业孵化支持,这里形成了“产业带动就业、就业反哺产业”的良性循环。
增城的创新实践,本质上是一场激励理念的深刻变革。这里推行的不再是简单的经济补助,而是关注“人的全面发展”的系统工程。
广州的“全域就业”革新,以一场系统性的城市治理实践,对“如何实现更高质量就业”这一时代命题作出了有力回答。黄埔的平台擎动、荔湾的队伍深耕、南沙的保障融合、天河的资源织网、增城的激励激活,五大片区如五指握拳,共同构成了精准就业服务的“广州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