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色新动能⑤|东莞红树林飞鸟翔集,生态画卷徐徐展开
东莞+ 2025-11-06 11:44:11

11月5日上午,潮声漫过沙田镇穗丰年水道的滩涂,秋茄树的呼吸根在退潮后露出褐色的尖顶,像无数支细笔在潮滩上勾勒。几只白鹭掠过水面,翅膀扫过蜡烛果的枝叶,惊起藏在叶片下的招潮蟹——这样充满生机的场景每天都在这片3.98公顷的红树林湿地上演,这里于2025年5月获评“广东省重要湿地”。作为广东万亩级红树林修复工程的参与者,东莞正以“修复+保护+科普”的立体模式,让海岸线上的“绿色长城”不断延伸,为粤港澳大湾区生态安全筑起坚实屏障。

海岸沿线长出一条绿丝带

“五年前这里还是一片闲置的养殖塘,潮水带来的垃圾堆在岸边,红树只有零星几株。”站在穗丰年红树林湿地的观鸟台,东莞民间河长孙江指着远处的滨海湾大桥回忆。如今,沿着沙涌至滨海湾大桥段的海岸线行走,成片的秋茄树、木榄、蜡烛果等红树交织,形成一条绵延的绿色丝带——这是东莞“景观长廊沙涌至滨海湾大桥段局部海岸线红树林修复项目”的成果之一。

根据《广东省红树林保护修复专项规划》要求,东莞“十四五”期间需完成红树林营造4.04公顷、修复21.92公顷。截至目前,东莞通过宜林地新造、现有林补植加密、水体垃圾清理等措施,超额完成营造修复任务,累计营造6.94公顷红树林,是规划目标的1.72倍;修复红树林25.48公顷,超出任务16.2%。

其中,虎门镇长堤路和外环岛路围填海项目岸线整治修复工程最具代表性——施工团队不仅清除了岸线的建筑垃圾,还通过不同高程生境营造为红树生长创造条件,如今这里的蜡烛果、秋茄树、木榄等乡土红树的成活率超过九成,成为虎门湾畔的“生态缓冲带”。

“东莞的红树林虽只占全省总量的0.2%,但我市对红树林的保护修复工作始终扎实到位,全力守住生态底线。”东莞市林业局生态保护修复科有关负责人介绍,“近三年东莞红树林面积增加、树种增多、修复成效显著。”目前东莞25.1公顷红树林已全部纳入生态保护红线,分布在滨海湾新区、虎门、沙田及长安。穗丰年湿地的“升级”,标志着东莞红树林保护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提升”。

红树林净水保育功能渐显

净化水质是红树林的另一项“绝技”。在滨海湾茅洲河入海口,蓝色的“海绵围栏”顺着水流方向铺开,这是当地为阻挡外来垃圾专门设置的拦截装置。“以前潮水会把塑料袋、泡沫板冲到红树林里,不仅影响红树生长,还会污染水体。”孙江经常沿着河堤巡河,在他的记忆里,自2024年设置围栏以来,该区域红树林周边水体透明度明显提高。有监测数据显示,东莞红树林区域的水体中,氮、磷含量比周边海域低25%-30%,有效缓解了近岸海域富营养化问题。

生物保育功能更让红树林成为“海洋生物幼儿园”。东莞已记录红树植物12种,其中真红树8种(秋茄树、蜡烛果、无瓣海桑等)、半红树4种(黄槿、海杧果等),形成了完整的潮间带植物群落。在虎门太平水道的红树林区,导览牌上清晰标注着“这里是弹涂鱼、青蟹的栖息地,每年春季有黑脸琵鹭在此停歇”。目前,东莞市观鸟爱好人士的记录显示,东莞红树林周边记录到的鸟类已达38种,较2020年增加12种,其中包括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白琵鹭。

“技防+人防”守护红树林

围绕“技防+人防”,东莞构建红树林全链条保护体系。在制度层面,先后出台《东莞市红树林保护修复规划》《关于加强红树林保护管理的通知》等文件,明确移植、采挖红树林需经过严格行政许可,细化“湿地变化图斑核查整改”流程;在执行层面,沿海园区、镇每2个月提交巡护台账,市林业局不定期开展无人机监测。其中,滨海湾在茅洲河部分海域设置漂浮拦截装置,有效阻挡外来垃圾随潮水漂入红树林区域,初步建立“源头阻挡、动态清理”的长效机制。

项目“回头看”是确保修复质量的关键之一。2025年初,市林业局协同市自然资源局对“十四五”期间红树林营造修复项目进行实地核查,所有项目均达到预期效果:营造项目的红树林成活率、保存率均达到《红树林生态修复工程评价技术规程》的相应标准。“我们不仅要种活,还要种好。”市林业局生态保护修复科有关负责人说,市林科所正在开展《东莞市人工红树林生态修复与改造示范研究》,通过控制无瓣海桑、拉关木等外来树种的密度,促进秋茄、木榄等乡土树种生长,加速人工林向自然林演替。

科普宣传则让保护理念深入人心。在虎门太平水道沿岸,12处导览牌详细介绍着红树植物的特性;沙田穗丰年水道的12个宣传架上,鸟类、鱼类的科普知识吸引着市民驻足。2025年湿地保护宣传周期间,“红林绿屏山海同泽”自然教育活动在滨海湾滨海驿站举行,志愿者带着孩子们观察红树的呼吸根、寻找潮间带生物,让“像爱护眼睛一样守护好”红树林的理念深入人心。

文字:记者 周桂清 图片:记者 张伊琳 编辑:张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