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我们如何推动关键核心技术和“卡脖子”问题的攻关突破,以更有优势的技术和更高质量的产品来突破围堵和打压?
请问下来将采取哪些举措,引导国有创投机构解除顾虑,加大投早投小投硬科技的力度?
作为制造业大市,东莞如何借助AI技术推动产业升级,更高效地迈向人工智能时代?
11月4日,东莞市十七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五次会议《广东省科技创新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实施情况专题询问会举行。此次询问,直面科技创新支撑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核心问题,为推动“科技创新+先进制造”城市特色迈向新高度集智聚力。
在这场“大考”中,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组成的“考官团”连发10问,用一个个直击要害的问询短板、问出差距,市政府及有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作为“考生”,实事求是地答对策、找措施。
一问一答间,展现的是新时代人大用好“监督之剑”的恪守职责,丰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东莞实践,全力助推东莞打造科创制造强市、大湾区先进制造业中心。


首次“执法检查+专题询问” 夯实询问基础
今年初,市人大常委会把开展《广东省科技创新条例》实施情况执法检查和专题询问相结合,列入2015年“一要点四计划”。此次专题询问会,以“执法检查+专题询问”形式开展人大监督,系省内首次。
一次高质量的专题询问,关键在于问题准不准、实不实。为确保询问精准触及制约我市科技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的深层次问题,市人大常委会前期组织了深入细致的调研检查。
“我们坚持省市联合,高位推动开展执法检查。”市人大常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执法检查组由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骆招群带队,配合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肖亚非带队的省执法检查组,深入科研机构、科技企业、科创平台实地检查,召开汇报座谈会,广泛收集意见建议。
执法检查组重点围绕《条例》40项首创性制度措施,组织政府部门自查,开展线上问卷调查,深入一线实地检查,全面了解《条例》贯彻实施情况和存在问题。10月,市人大常委会听取和审议了执法检查报告,为专题询问做足了准备。
执法检查组认为,市政府及有关部门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和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坚持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加快融合发展,科技创新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不断增强,条例总体上得到较好实施。
数据显示,东莞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排名全国第23位,全市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3.91%、排名全省第3,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增至10200家,排名全省第3。
此次询问,聚焦《条例》核心条款在东莞落地转化情况,旨在通过法定监督形式,确保省级法规确立的各项制度,如强化战略科技力量布局、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加强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优化科技创新生态环境等,在东莞得到不折不扣地执行。
全面的“法律体检”,发现东莞在贯彻实施条例过程中,存在财政科技投入保障有待加强、科创平台对产业创新发展支撑不够、科创金融发展相对滞后等问题,为专题询问积累了扎实依据。市人大常委会认真倾听、精准提炼各方意见建议,并最终凝聚成专题询问的重点,力求使每一问都体现法治要求、切中实践要害。
市人大常委会有关负责人表示,“执法检查+专题询问”的监督组合拳,既充分发挥了执法检查的监督利剑作用,摸清了制约全市科技创新发展的症结,又通过专题询问进一步延伸监督链条,强化了监督工作的刚性和实效。
聚焦未来规划与核心攻关 明确发展路径
专题询问的目的在于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第一个问题,先声夺人。发问的是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杨晓棠,“请问在下一个五年,东莞科技创新工作的定位和方向是什么?有什么重点任务安排?”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十五五”规划编制之年。“十四五”期间,东莞成功创建了国家创新型城市,标志着东莞从生产要素驱动城市发展向创新要素驱动发展转变。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对处于转型升级、爬坡越坎关键期的东莞,下一个五年至关重要。
面对这道关乎东莞科技创新的“必答题”,副市长黎军应询诚恳。她首先晒出了东莞近年来取得的成绩:创新驱动发展是支撑东莞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战略,以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为牵引,松山湖科学城纳入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技中心先行启动区,构建了全链条科技创新体系。
接下来,黎军明确了东莞“十五五”科创工作的定位和方向:打造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示范城市,建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湾区创新高地。
下一个五年,东莞以“推进科技产业互促双强,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为工作主线,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统筹推进,构建创新链、产业链、资本链、人才链“四链融合”的大科技工作格局。
东莞是制造业强市和外贸大市,经济产业对外依存度较高。重点领域技术自主可控,关系到全市乃至全省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稳定。市人大常委会委员黎玉婷直指东莞关键核心技术和“卡脖子”攻关难题:如何以更有优势的技术和更高质量的产品,来突破围堵和打压?
应答时,市科技局局长钟靖平条理清晰:以市重大科技项目库建设为基础,形成技术攻关储备力量;以链条式集成攻关项目为牵引,有效推进创新联合体建设运营;以关键技术攻关项目和揭榜挂帅研发项目互为补充,助力企业创新发展。
东莞以“三来一补”起家,是享誉全球的“世界工厂”。目前,部分产业仍处于价值链中低端,缺乏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转型升级任务迫切。在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速传统产业升级,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方面,有哪些具体举措?
面对市人大常委会委员伍志鸿的提问,市发改局、市工信局先后应答。
市发改局副局长闫景坤表示,积极构建“8+8+4”产业体系,推动8大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促进8大新兴产业稳步形成“万、千、百”亿元的产业集群发展格局,加速布局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未来产业。
“我们精准实施了‘一链一策’,着力增强我市重点产业链发展能级。”市工信局党组副书记、中小企业局局长刘庆棠用数据锚定底气。
东莞累计培育拓斯达、正业科技、玖龙纸业3家省级“链主”企业、15家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92家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236家“小巨人”企业、3318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5483家创新型中小企业,企业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今年9月,累计创建了2家工信部卓越级智能工厂、18家省先进级智能工厂、163家市级智能工厂(车间),推动9803家规上工业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占全市规上工业企业的70%。
直面难点痛点 共商破解之道
询问就是推动,回答就是承诺。本次专题询问,直面科技创新支撑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核心问题,聚焦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大科学装置“沿途下蛋”、人工智能赋能制造业、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科技财政投入保障等关键议题,通过面对面问询、点对点应答,实现了人大系统与政府部门同题共答、同向发力的良性互动。
目前,政府引导基金大部分委托国有创投机构管理,受“保值增值”的考核要求,对风险高的科技创新项目往往不敢投。市人大常委会委员闵斌提问开门见山,“接下来将采取哪些举措,引导国有创投机构解除顾虑,加大投早投小投硬科技的力度?”
对此,市国资委副主任黄镜之回应,“我们印发市属企业经营投资尽职合规免责工作指引和有关事项清单,引导国资基金敢投、能投、善投。”
东莞人口超千万,医疗大市场对广大优质生物医疗企业有着强烈吸引力。市人大常委会秘书长叶向阳在医疗系统工作多年,他的提问问出群众期待,“在推动高水平医疗提升了临床试验和成果转化能力,支持全市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方面,有什么好的工作思路和具体举措?”
钟靖平先晒成绩再谈思路。他说,我市已组建由生物医药龙头企业牵头、高校院所支撑、高水平医院参与建设的创新联合体,如正在筹建的市生物医药AI协作创新联合体、市数字人体与智慧睡眠创新联合体等。
随后,市卫健局局长张巧利接过话筒,“以临床需求为牵引,构建全链条创新生态;推动医企协同,实现资源优势转化。”她还明确六项具体措施,以提升医疗机构GCP水平,推动全市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在2个多小时的专题询问中,10位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通过直截了当、直奔主题的提问,从战略科技力量构建,到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从科技金融结合,到创新人才引进培育;从发挥国资国企作用,到人工智能与制造业深度融合,问询范围覆盖了科技创新的重点难点。
市科技局、市发改局、市工信局、市国资委、市卫健局、市人社局、市财政局等7个部门负责人一一应询,不回避矛盾、不推卸责任,客观查摆不足,分析问题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答出了东莞推动科技产业互促双强的信心决心。
强化跟踪监督 确保问出实效
此次专题询问,直接检验市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在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生态链中的工作成效,是市人大常委会服务中心大局、履行法定职责的监督“重头戏”。
“人大开展专题询问,只是‘前半篇文章’,抓好落实、改进工作是‘后半篇文章’。”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骆招群指出,我市实施省科技创新条例取得显著成效,但也要同省内外先进城市找差距,敢于揭短亮丑,正视不足。“要以执法检查和专题询问为契机,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对各方反映比较多、需要引起我们高度重视的突出问题,加大力度、加快进度,逐步予以解决。”
骆招群强调,市人大常委会将持续跟踪问效,明年适时组织安排听取和审议市政府整改落实情况报告,督促答好“下半篇文章”,形成监督闭环,切实做到“问后有行动、问后有措施、问后有结果”,助力科技创新赋能高质量发展取得更大成效。
黎军在作表态发言时表示,专题询问提出的问题,专业性、针对性和指导性都很强,为全市科技创新工作进行了一次深度体检和全面问诊。市政府和各部门将进一步增强自觉接受人大监督意识,积极与人大代表沟通交流,广泛听取和采纳人大代表的意见、建议,主动报告工作开展情况,共同推动我市科技创新工作再上新台阶。对于此次市人大反馈的意见建议,将建立任务责任清单,以坚定的决心、更大的力度扎实做好整改落实。
接下来,市政府将把《广东省科技创新条例》专题询问成果与全市科技创新“十五五”规划贯通起来,进一步强化科技创新顶层设计,推动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积极构建全链条创新工作体系,提升科技创新体系整体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