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东纵路·与英雄的一场相逢
午后,阳光如融化的金,温柔地铺满了脚下的路。我站在这条曾承载无数足迹的路上,恍惚间,时光倒流——我看见了另一群人,他们原本手握纸笔,是学堂里的读书人。当家国蒙难,山河破碎,他们毫不犹豫地放下书本,扛起钢枪。那一瞬间的选择,成就了东江纵队不朽的序章。
走进东江纵队纪念馆,柔光如水,静静流淌在每一件展品上。那些静默的枪支,像未说完的故事,瞬间攫住了我的呼吸。我仿佛听见——炮火撕裂长空,战机轰鸣如雷,战士们的身影在枪林弹雨中穿行,眼神如刀,步伐如铁。那一刻,历史不再是教科书上的文字,而是扑面而来的硝烟与热血。
这座纪念馆,是东纵灵魂的栖息地。史迹展厅里,一张张泛黄的照片如时光的切片,无声诉说着这支队伍的艰辛与荣光;曾生故居中,简朴的桌椅仍保留着司令员的温度;前进报社旧址里,我触摸到当年油墨未干的力量——那一张张《前进报》,曾如暗夜里的灯火,点燃万千人心中的希望。
在英雄的影像前,我久久驻足。他们中,有稚气未脱的少年,背着挎包穿越封锁线;有刚出校园的青年,扛起比自己还高的机枪。而“刘黑仔”这个名字,像一颗石子投入我心湖——黝黑的渔家少年,十六岁苦练武艺,二十一岁投身抗日。他曾在虎穴中击毙汉奸,也曾在夜色中护送文化名人穿越火线。二十九岁,他的生命定格在莱阳的土地上,如流星划过夜空,短暂却照亮了整片山河。
读着他的故事,一种复杂的情感在胸腔翻涌——是敬佩,是震撼,更是一种刺痛般的心疼。二十九岁,本该是人生最灿烂的年华,他却把生命永远献给了这片土地。我抚摸展柜的玻璃,仿佛能触到他炽热的灵魂。生在和平年代的我,该如何回应这份用生命写就的答卷?或许,珍惜来之不易的安宁,以知识为刃,在属于我们的战场上续写辉煌,便是最好的传承。
夕阳西斜,我重新走回那条路。风过林梢,如历史的回响。恍惚间,我听见战机的轰鸣,看见硝烟中一个个坚定的身影。他们不曾受过专业训练,却在民族危亡时挺身而出;他们踏上不归路,只为千万人能走在这样的阳光下。
这条路,不仅通往过去,更通向未来。英雄从未走远,他们化作路标,指引着我们前行的方向。而我们这一代人要做的,就是让他们的牺牲,在每一片他们用生命守护的土地上,开出最美的花朵。
作者:东莞市长安镇实验中学 初一 3班 冯君朗;指导老师:麦佩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