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东纵路·征文征集活动|东莞市长安镇实验中学 陈泽凯《重走东纵路有感》
东莞日报教育频道 2025-11-04 10:31:21

刚走进东江纵队纪念馆,《东江纵队之歌》激昂的旋律就漫进耳朵,我们的脚步不自觉地停了下来。序厅里,“东江铁流 南粤旌旗”八个大字刻在雕塑上,刚劲有力地撞进眼里;往里走,展厅里的战士雕像更让人挪不开目光 —— 持枪的战士眉眼如钢,透着股不服输的劲儿;举旗的手臂青筋凸起,仿佛下一秒就要把红旗挥向战场。恍惚间,我好像听见七十多年前的冲锋号在耳边吹响,带着战士们的热血冲向远方。

展柜里,那张泛黄的《东江纵队成立宣言》最吸引我。纸面边缘已经卷了边,可“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 这几个字,就算颜色淡了,也像烧红的烙铁似的,重重烫在人心上。爸爸曾跟我说,1938 年日军登陆后,曾生将军带着一群爱国青年钻进山林打游击,风餐露宿、忍饥挨饿,硬是坚持了五年,终于在土洋村竖起了东江纵队的红旗。更让我敬佩的是,这支队伍里藏着太多 “不平凡”:有戴着眼镜的大学生指挥官,有放弃优渥生活的港澳同胞和归国华侨,连女战士都背着枪,在炮火里穿梭送信、救治伤员,一点也不输男同志。

走到拐角处的 “秘密大营救” 场景,我忍不住放慢了脚步。暗黄色的灯光下,游击队员小心翼翼地扶着戴眼镜的文化人翻山越岭,怀里的木箱紧紧抱着,里面藏着不能被敌人发现的重要文件。解说员说,1941 年香港沦陷后,800 多位文化精英就是靠这样 “洪门借道”“海上潜行” 的办法脱离险境,邹韬奋先生后来还说,这是 “用热血铺成的生路”。旁边的玻璃柜里,飞行员克尔的军衣还留着明显的弹孔,当年队员们为了救他,冒着生命危险炸机场引开日军 —— 这份跨越国界的情谊,就藏在军衣的针脚里,让我心里满是赞叹。

最让我难忘的,是 “小鬼班” 班长黄友的展柜。里面那枚被撕碎又仔细拼好的《党员须知》,边角已经磨得发白,玻璃上的文字写着,这是他 16 岁牺牲前紧紧攥在手里的东西。平湖战役时,他带着班里的战友阻击敌人,打到最后子弹打光了,就砸烂枪支、撕碎文件,最后拉响了手里的最后一颗手榴弹,永远留在了那片战场上。展签上 “少年英雄” 四个字,看着格外显眼,也格外沉重 —— 他和我差不多大的年纪,却已经用生命守护家国了。

离馆的时候,我看见几个小朋友在互动区扮演 “小交通员”,踮着脚、猫着腰,认真模仿当年战士们传递情报的模样。阳光透过窗户落在 “东江铁流” 的雕塑上,我忽然懂了:纪念馆里的步枪、油灯、手稿,从来都不是冰冷的文物。它们就像一个个 “接力棒”,藏着一代代人要接住的使命与责任 —— 就像当年东江的水滋养了抗日战士,今天,这份勇敢、坚毅的东纵精神,也要滋养我们这代人的青春,让我们带着这份力量,好好成长,好好守护现在的和平。

作者:东莞市长安镇实验中学 初一 3班 陈泽凯;指导老师:麦佩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