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科学嘉年华|2025年全国科普月系列活动走进莞城建设小学
东莞+ 2025-11-03 20:56:21

11月3日,伴随着四足机器狗的灵活舞动与科学秀的奇妙展演,由东莞市科学技术协会指导、广东溢星空研学教育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主办、东莞市莞城建设小学协办的“智汇东莞・创享未来”2025年全国科普月系列活动——校园科技节正式拉开帷幕。

活动以“AI科学・AI创新・AI未来”为核心主题,通过沉浸式互动科学游戏与前沿科技体验,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感受科学魅力,播撒创新种子。

科技节启幕:趣味互动解锁科学奥秘

当日,校园小舞台架空层成为互动科学游戏的“主阵地”。溢星空实验室带来的30余件互动展品覆盖多重科学领域:“干冰大作战”体验区里,学生近距离观察干冰从固态直接升华为气态的过程,看着白雾在手中“流动”,纷纷发出惊叹;“激光雕刻互动游戏”前,孩子们在老师指导下,用激光在材料表面勾勒图案,还能将树叶固定后,通过机器精准制成专属叶脉图像。机器人表演环节中,机械狗灵活完成跳跃、转圈、握手等动作,还有同学与机械狗“比赛”做俯卧撑,现场欢呼声此起彼伏。

此外,AI体感互动、格斗机器人操控等项目同样人气高涨。学生通过肢体动作与机器“对话”,在追逐、操控的趣味互动中,直观理解人工智能与机械运动的原理。现场,学生分批次有序参与,或围在展品前仔细观察,或动手操作探索科学规律,欢笑声与提问声不断。六年级学生谭思宸体验完彩虹密度塔实验后,清晰分享道:“不同颜料进入试管会分层,是因为掺了不同量的盐,导致密度不一样。”

专家讲座+校长解读:厘清AI教育核心方向

互动体验结束后,正高级教师、广东省“十佳”优秀科技辅导员郑敏祥老师带来《AI小达人:五分钟爱上人工智能》主题科普讲座。他从AI的定义、特点与分类切入,用通俗语言讲解AI的“数据、算法、算力”三要素,还结合医疗AI辅助诊断、教育AI个性化学习、交通AI自动驾驶等实际案例,让学生直观感受AI对生活的影响。郑老师特别强调,AI虽具备学习、推理、创造能力,但无人类情感意识。同时提醒学生使用AI时要注意安全伦理,不透露个人隐私,将其作为辅助工具而非依赖对象。深入浅出地讲解搭配趣味案例,让抽象的AI知识变得易懂,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

谈及小学生接触、学习AI的态度与做法,莞城建设小学校长林的萍表示,学校早在今年3月就抓住AI发展的教育契机,在五年级信息技术课中融入AI大模型应用课程,通过每学期3-4周系统教学,让学生体验AI辅助学习与创作,比如设计“AI冰箱贴”“AI未来学校明信片”。“我们不追求让孩子掌握复杂AI技术,而是借这些新鲜事物,培养他们的科学精神与创新意识。”她强调,关键是让孩子树立正确价值观——AI不是代劳工具,而是思维“助推器”。“在AI创作课程中,老师会引导学生先自主构思主题、梳理逻辑,再用清晰指令让AI呈现创意。如果没有个人想法、指令模糊,AI生成的作品就会杂乱无章;而AI的即时反馈,能帮孩子迅速调整策略。这种‘人主导、AI辅助’的模式,能让孩子明白人类的思考与创意才是核心。”

对于学校教育教学中AI的使用程度,林校长坦言,目前学校的AI应用聚焦“体验与启蒙”,除五年级的AI大模型课程外,还通过科技节AI体验区等形式,让学生近距离接触AI技术。“在AI浪潮中,教育者首先要坚守‘育人本质’——人的成长规律、教学规律不会变,思维培养、价值观塑造才是核心。”她指出,教育者要把握的“尺度”是:不依赖AI代替教学过程,而是用AI丰富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创意。同时警惕“AI依赖症”,避免学生用AI抄作业、代创作,“我们会明确告诉师生,AI替代不了亲手实验的探索过程,必须始终保持人类的主动性与创造力。”

多方联动:助力青少年科学素养提升

林的萍介绍,本次科技节将持续至11月17日,除启幕当日的互动项目外,后续还将推出“纸牌搭高塔”“纸桥承重”“萝卜搭高塔”等趣味科技运动会项目,以及AI科幻画创作、科学小实验视频征集等活动,让科学从“课本”走向“生活”。“我们希望通过这些互动性强、趣味性足的活动,让孩子们在‘玩’中学、在‘做’中思,既掌握基础科学知识,又培养观察、动手与创新能力。”

作为活动主办单位,广东溢星空研学教育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表示,此次带来的互动科学游戏围绕“趣味化、生活化、科技化”设计,从干冰升华的基础物理现象,到激光雕刻的前沿技术应用,再到AI驱动的智能互动,覆盖多学科知识,既能满足低龄学生的好奇心,也能激发高年级学生的探究欲。未来,将继续联动学校,开发更多适合青少年的科普互动项目,助力全民科学素质提升。

文字:记者 赵海霞 图片:陈栋 视频:陈栋 编辑:王宝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