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作坊做起,茶山这家企业为世界名车造模具
东莞+ 2025-11-03 16:35:07

从2003年的小作坊到如今布局三省的集团企业,从深耕单一赛道到年营收破亿的行业黑马,东莞海雅特汽车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雅特”)用二十余年坚守,走出了一条“专精特新”的高质量发展之路。作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它以精尖的技术赋能奔驰、宝马等国际名牌,九成模具远销欧美;携手华为按下数字化转型“加速键”,用技术创新与智能制造双轮驱动,成为茶山机械制造业的中坚力量。

不久前,该企业入选第七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公示名单,为传统制造业转型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样本。

两代人深耕专注模具的长期发展

东莞海雅特汽车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8年,坐落于茶山镇超朗村、建筑面积26000平方米的海雅特产业园内。海雅特是一家集精密冲压模具和汽车零部件一体化解决方案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具备先进的模具制造技术和精密冲压技术,产品覆盖汽车结构件、AB柱、天窗、座椅、底盘、新能源车电池包等各车身系统,超过90%的模具出口欧美。

海雅特诞生于2003年,经历两代人的奋斗,从二十多年前的小作坊,发展成为现今在广东东莞、江西上饶、江苏昆山设有生产基地的集团企业。经过多年的技术沉淀,海雅特已累计产出7000多套模具产品,广泛应用于奔驰、宝马、奥迪、保时捷、宾利等国际知名汽车品牌,品牌效应凸显。2021至2024年间,仅东莞海雅特营收就从三千多万元增长至亿元规模,成为行业的黑马。

石利民坦言,企业的稳定发展来自于始终坚守“深耕单一赛道”,不在多元发展中迷失方向,而是持续构建技术壁垒,在汽车冲压模具市场上,将规模劣势转化为比较优势。

模具产业属传统生产制造业,依赖大量技术人力。其生产依赖数控系统运行,不同年代、品牌、型号的数控系统,导致设备数据采集难度大;各机床生产状态不能实时监控和远程监控;生产管理依赖手工统计等难题,成为行业的普遍痛点。

2023年,海雅特“大型汽车部件冲压模具数控加工生产线技术改造项目”获东莞市技改资金支持。海雅特携手华为赋能中心,实施“数字工厂”改造项目,通过IoT技术,打造统一的制造数据平台底座和业务底座,实现生产制造环节的所有相关核心数据的建模、集成、存储和融合分析,实时打通及调度生产业务数据流,以及实现设备管理、加工数据实时采集等数字化升级,帮助企业快速实现生产过程透明化、业务管理精细化、经营决策数据化。

今年8月,项目入选“东莞市产业数字化转型优秀案例(第三批)”,不仅成为企业提质增效的引擎,也为传统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

打造世界一流模具企业

尽管海外市场占企业营收九成以上,海雅特也没有放弃国内市场。

“由于国内新能源车的火爆,新车型如雨后春笋不停出现,老车型的更新换代周期也在缩短,对模具的需求也在增加,我们的产、销稳中有升。面对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同行的内卷竞争,我们总体上保持理性,先‘探索’再‘深入’。当下,企业选择聚焦‘价格好、账期短’的优质订单,避免陷入低质竞争陷阱。”石利民说。

在石利民看来,盲目扩张可能引发团队风格变质,背离企业追求的长期主义。以“高品质应急供应商”的角色参与国内新能源市场,在维护品牌调性的同时,为未来行业洗牌后的市场进军埋下伏笔,是他最真实的想法。

作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东莞海雅特年生产模具产品约300-500台套,产值1.2亿元。企业拥有近百人的研发团队,每年研发投入1000多万元。

“公司的研发投入,主要围绕新型模具结构、新型冲压方式、新型优化处理方法、新型成型方法、车身结构轻量化等主营业务和相关方向展开,每年都会有4到5个发明专利产生。”石利民介绍,截至目前,东莞海雅特已取得发明专利13项、实用新型专利50多项,参与制定国家标准2项。

面向未来,海雅特将坚持“以产品为载体的服务业”定位,以技术创新为驱动,成为世界一流的模具企业。石利民表示:“高速成长的秘诀是重视每一个订单,关注从设计到交付的每一个环节,为客户提供最优质的服务,向客户超前交付免检产品。”

在企业智能制造与专业深耕的双轮驱动下,在茶山打造“4+4+1”现代化产业体系,以及空间、科技、技改、人才、市场、金融六大维度系列扶持举措助推下,海雅特正在成为茶山机械制造业发展的中坚力量,有望成为中国模具产业高质量出海的排头兵。

文字:记者 叶可欣 通讯员 冉常友 黄铭芯 图片:通讯员 谢锐坚 编辑:张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