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是城市的精神底色,也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肌理。《东莞市全域文明建设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既结合“全域文明迎全运”开展百日攻坚行动,又锚定“2027年蝉联第八届全国文明城市”的总体目标,更聚焦“提升市民文明素养和社会文明程度”的软实力,为制造业名城注入崇德向善、和美宜居的新动能。为此,建设高水平的全域城市文明,要聚焦于“价值引领、制度保障、行为实践、文化滋养”四维协同的全域文明建设体系,以系统思维构建全域文明建设的东莞逻辑。
一、聚焦价值引领:锚定文明建设的“精神坐标”,让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
价值引领是文明建设的灵魂。聚焦价值引领,就是在全域范围内,通过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主流价值观念,为文明建设提供思想引领和精神动力,使全体社会成员在价值认同的基础上,形成共同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
一是要突出方向引领。为社会成员提供共同的精神坐标和判断是非的标准,避免思想混乱。《行动方案》的“指导思想”中明确全域文明建设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和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将党的创新理论宣传贯穿文明创建全过程。无论是“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扩面提质”,还是“广泛宣传党的创新理论”,都在强化思想引领的“定盘星”作用,确保全域文明建设不偏航、不走样。
二是要创新传播载体。要注重以城市文明的鲜活实践传递价值力量。一方面,要提升文明活动的品牌。《行动方案》通过精心组织推荐身边好人、道德模范、诚信之星、“时代楷模”等先进典型,每年力争获评省级“身边好人”不少于3名,挖掘推广20个以上具有社会影响力的城市文明故事,以“榜样力量”唤醒市民价值认同。另一方面,要提升文明传播的品牌。《行动方案》通过“寻找2亿分之一”“城市之光”等活动,构建产城人文交融的新工业文明形态,让“制造美学之城”“友善东莞”的品牌形象与核心价值观同频共振。这种“活动+传播”的模式,才能更好地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理论话语”变为“生活话语”,深度融入城市肌理,真正内化为市民的精神追求、外化为日常的行为自觉。
二、聚焦制度保障:筑牢文明建设的“四梁八柱”,让长效机制贯穿始终
文明建设非一日之功,需靠制度保驾护航。聚焦制度保障,就是通过建立和完善一系列法律法规、政策措施、管理机制等,为全域范围内推进文明建设提供根本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支撑,确保文明建设工作能够常态化、规范化、科学化开展,从而提升全社会的文明程度。
一是要健全推进机制,要打破各自为战的治理壁垒,形成全域文明建设的合力。既要明确文明建设的总体目标和阶段性任务,又要健全工作机制。《行动方案》设定“2025年重点攻坚年、2026年全面提升年、2027年巩固认定年”三阶段目标,既有“承办第十五届全运会契机开展‘全域文明迎全运’百日攻坚”的短期突破,也有“对照方案逐项验收销账”的长期规划。同时建立多重会商、督导、调研、联络机制,建立健全部门间的沟通协调机制,明确各部门在全域文明建设中的职责和任务,加强工作联动,让牵头单位“扛责”、配合单位“补位”,多部门组建专项队伍,共同推进文明创建提质增效、市容市貌整治提升、交通秩序综合优化等九大行动的实施。
二是要优化评估监督,要用制度的刚性约束规范社会行为,让文明不仅是倡导,更是必须遵守的底线。《行动方案》明确常态化推行《东莞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市人大常委会加强执法检查,市委宣传部(文明办)组织贯穿全年的各类文明宣传教育实践活动,组织全域文明监测,对工作滑坡者采取约谈、限期整改。建立健全文明城市建设满意度调查和重点治理清单征集机制,发动市民参与监督和劝导。市直媒体开设专题专栏,曝光不文明现象和突出问题,这种“立法保障+动态监测+媒体监督”的组合拳,让文明建设从“软任务”变为“硬指标”。
三是要强化正向激励,要构建多层次、立体化的激励体系,形成“奖励可感知、行为可量化、文明可传递”的长效机制。《行动方案》建立年度通报表扬制度和三年工作评估机制,对突出集体和个人按规定表彰,将领导干部文明建设实绩作为评优评先、选拔任用的重要参考;同时健全农村全域文明建设共建共治共享激励机制,增强村民参与积极性。这种“层层压实责任、处处有激励”的导向,将为全域文明建设提供持久动力,让文明建设成为各级单位和市民的“自觉行动”。
三、聚焦行为实践:激活文明建设的“细胞工程”,让文明习惯外化于行
文明建设最终要落到“人”的行为上。聚焦行为实践,就是社会成员在日常生活中践行文明准则,以具体实践推动文明从“理念”变为“行动”,让市民在“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中感受文明温度,是文明从理念到现实的落地。
一是文明实践场景多元化。要着力解决好群众生活和工作场景文明实践的痛点难点。《行动方案》在“城市环境实践”中直指“脏乱差”痛点,举措让整洁美丽从“愿景”变为“实景”;在“交通秩序实践”中,破解“停车难、出行堵”难题,再让文明交通成为城市“流动的风景”;在“基层治理实践”中,推动“人人参与治理”的实践,让文明成为基层善治的“润滑剂”;在“卫生健康实践”中,“健康东莞”的实践,让文明与市民生活“同频共振”。这种以人民需求为导向的文明建设,不仅能破解“重硬件轻软件”“重创建轻常态”的难题,更能让文明真正内化为市民的生活习惯、外化为城市的精神风貌。
二是文明实践方式多样化。要着力解决好文明实践悬浮化、服务供给适配不足、社会力量参与薄弱等问题导向。《行动方案》注重群体精准适配型实践,针对新莞人、职工、青少年等群体定制服务,开展“重走东纵路”“场馆里的思政课”和“行走的思政课”,推广建设“骑手友好社(街)区”,吸纳新就业群体担任社区兼职网格员。注重基层阵地场景化实践,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文明创建活动、道德模范评选、文化惠民活动等,以承办十五运会为契机,重点推进“整洁有范迎全运”“畅行有序迎全运”“服务有爱迎全运”“全民有礼迎全运”。
三是文明实践主体多元化。要坚持“文明建设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动员全体社会成员参与到文明建设中来。《行动方案》要求深化“企业员工文明共享计划”“出租屋文明共享计划”,广泛开展“风尚乡村”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定期开展文明城市建设满意度调查和重点治理清单征集,发动群众针对不文明行为开展监督劝导,依托“社区合伙人”“志愿服务供需平台”,吸纳企业、社会组织、热心市民等多元主体参与,让所有社会民众提升他们的文明意识和行为素养,共同成为文明实践的“主角”。
四、聚焦文化滋养:厚植文明建设的“底蕴根基”,让城市精神历久弥新
文化是文明的源头活水。聚焦文化滋养,就是通过教育体系、公共文化服务、媒体传播等,将文明理念融入国民教育和文化生活,潜移默化地塑造人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为社会文明提供持续的精神动力,让城市既有“颜值”更有“内涵”。
一是“传承”。城市文明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是在守护本土根脉中注入时代活力。《行动方案》注重“活化利用”,高质量推进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扎实推进虎门炮台旧址公园、南海卫城墙考古遗址公园等重点项目,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历史文化街区的整体保护;开展“非遗墟市”等活动,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千年莞邑的历史文脉,成为文明建设的“根与魂”。
二是“供给”。城市文明是精神文明的内核,是精准化、普惠化、场景化的文化供给。《行动方案》聚焦“全民共享”,深化拓展高品质文化供给工程,优化市镇村公共文化设施体系;广泛开展全民阅读活动,健全文艺精品创作全生命周期管理机制,每年重点扶持3-6个精品项目;鼓励“素人写作”发展,厚植新大众文艺沃土,让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打造文化IP,激活本土文化创新活力,满足市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
三是“融合”。城市文明是文化与旅游的深度共生,是文化温度和产业动能的有机结合。《行动方案》突出“东莞特色”,高水平办好中国国际影视动漫版权保护和贸易博览会,擦亮“中国潮玩之都”产业名片;培育综合文旅、创意设计、数字文化、电子竞技等新型文化业态;推动“制造美学”与城市文明融合,让“东莞制造”不仅是产业符号,更是文明标识,文化与产业的“双向赋能”,让文明建设更具活力、更有特色。
结语:以“四维协同”书写文明东莞新篇章
从价值引领锚定方向,到制度保障夯实基础,再到行为实践激活细胞、文化滋养厚植底蕴,《行动方案》构建的“四维协同”体系,既是东莞全域文明建设的“施工图”,也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东莞实践的“动力源”。当前,东莞正全力推进“百千万工程”、服务第十五届全运会,全域文明建设以“四维协同”为路径,必将绘就“崇德向善、和美宜居、高质量发展”的新图景,让文明成为这座城市最鲜明的标识、最持久的力量。
(作者系中共东莞市委党校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