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们运用丙烯颜料进行创作,将普通的石头变成了艺术佳作 道滘融媒供图
在道滘实验小学的美术教室里,一块块原本平平无奇的石头,正悄然经历着蜕变。在黄晓琴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们通过观察石头的形状与纹理,运用丙烯颜料进行创作,将普通的石头变成了憨态可掬的动物、绚烂的四季风景和承载水乡文化的艺术佳作。
这门别开生面的“石头画”特色课程,已成为学校美育的一张亮丽名片,更在道滘乡土文化传承中探索出独特的教育路径。
石上生花:从自然中汲取美育灵感
周五下午的美术教室里,学生们在黄晓琴老师的指导下,专注地摆弄着手里的石头。他们时而用画笔勾勒线条,时而调色晕染,全神贯注地投入创作中。
黄晓琴老师眼中闪烁着对艺术的热爱介绍道:“石头画美术课起源与历史上的壁画有着深刻的渊源。这种以石为媒的创作方式不仅是对自然的敬畏,更是文化记忆的储存介质。希望通过课程,让学生们发现身边自然物的艺术价值。”
这一理念与学校“以性灵为雅,以循道为正”的办学理念不谋而合。2021年,道滘镇实验小学创建石头画艺术社团,所创作的石头画作品先后入选道滘镇中小学生艺术作品展,获得东莞市艺术展演工艺作品二等奖,市级艺术工坊展演三等奖。黄晓琴撰写的课题《融合本土文化资源的小学石头画特色教学的实践研究》更获得2024年东莞市课题科研立项。

点石成艺:让文化记忆在石头上“活”起来
在实验小学的美术室里,陈列着师生共同创作的石头画作品,内容丰富,色彩鲜艳。粤剧脸谱、巍焕楼、龙舟等道滘特色文化元素,都被巧妙地描绘在形态各异的石头上。
“石头画不仅是美术课,更是一扇通往家乡文化的窗口。”黄晓琴强调,课程不仅教授绘画技巧,更会融入道滘本土文化元素。龙舟竞渡、古桥流水、粤曲文化,都成为她石上创作的灵感源泉。在日常教学中,她鼓励学生从身边生活中寻找素材。
近年来,学生们的作品不断走出校园,亮相道滘展览、乡村文旅市集,甚至被制成文创礼品。黄晓琴说道:“石头画是小窗口,学生们通过它向外界讲述道滘故事。”
去年中秋佳节,道滘镇实验小学在兴隆街举办石头画展览,展示石头文化与绘画艺术融合的精美画作。现场不少家长感慨:“没想到孩子用一块石头,让我重新认识了家乡的美。”
寻石之旅:让石头铺就美育之路
一块石头,承载着水乡的岁月,也寄托着未来的希冀。在黄晓琴的引领下,道滘实验小学的“石头画”课程,正以最质朴的方式,让美育扎根乡土,让文化薪火相传。
这不仅是艺术的启蒙,更是一场关于“故乡何以美丽”的生动实践。接下来,黄晓琴将继续系统梳理石头画课程经验,并计划将学生作品带去更高的展览平台。“希望这门课程能像道滘的河水一样,滋养学生的乡土情怀,让艺术种子在石头上开花结果。”
道滘实验小学的石头画课程,用艺术点亮了平凡石头的生命,也让学生们在创作过程中,与家乡文化建立了深厚的情感联结。这些沉睡在河岸边的石头,因学生们的奇思妙想而被唤醒,成为传播道滘文化的独特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