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1日,东莞迎来第三个“民营企业家日”。当东莞多个城市地标点亮“创新驱动发展,实干成就伟业!”的主题灯光时,这座从农业县蝶变为“全球制造业名城”的“双万之城”,正以独特的方式致敬一群特殊的建设者——民营企业家。

民营经济已占据东莞三分之二的经济版图,贡献超六成GDP、七成税收、八成创新成果与就业、九成市场主体。东莞民营经济的每一步跨越,都离不开企业家们“敢闯敢试、务实坚韧”的精神底色。在攻与守的平衡、内与外的协同、新与旧的迭代、名与实的坚守中,他们不仅书写了企业成长的传奇,更铸就了东莞制造业的辉煌。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旗帜鲜明提出“发展壮大民营经济”,为广大民营企业开辟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注入了强劲的政策动力。“希望企业家们勇担时代使命,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紧紧抓住人工智能等战略机遇,积极拥抱技术变革,加快智能化改造、绿色化升级、融合化发展步伐,助力‘中国制造’在全球经济舞台上展现更强竞争力。”活动当日,东莞市委副书记、市长吕成蹊寄语广大民营企业家时如是表示。

▲11月1日晚,东莞城市地标亮灯致敬企业家群体

▲2025年东莞民营企业家交流会

 
 攻与守:
在技术攻坚与实业坚守中筑牢产业根基
东莞民营企业家的“攻”,是向核心技术“无人区”的冲锋;“守”,则是对实业初心的笃定。
这种“攻守之道”,恰是东莞构建“8+8+4”现代产业体系的核心逻辑——以技术突破抢占产业链高端,以实业深耕夯实产业底盘。当日交流会上,吕成蹊勉励广大企业家,要“抢抓人工智能发展等历史性机遇,大力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抓好质量提升、品牌建设和市场开拓”。这些方向正与企业家们的实践深度契合。
在陶瓷行业,马可波罗控股董事长黄建平的“攻守”策略极具代表性。面对传统陶瓷行业同质化竞争加剧的困境,他带领企业“守”住实业根本,将“打造中国陶瓷世界知名品牌”作为使命,同时主动“攻”向技术创新:启动自动化、智能化、数字化、绿色化“四化”改造,建成行业首座建筑陶瓷博物馆,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灵感推出“中国印象”等高附加值产品,累计斩获880多项专利。如今,马可波罗的分布式光伏电站每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超10万吨,不仅以绿色技术“攻”下双碳目标,更以坚守实业的定力,成为东莞建材产业集群的“压舱石”。

▲马可波罗控股数智工厂
领益智造的“攻守”则书写了传统制造向高端智造的逆袭。2013年从深圳迁至东莞时,企业曾因价格战陷入“价格杀手”的被动标签,更因体系与质量不成熟遭遇客户质疑。董事长曾芳勤却始终“守”住“用实力赢得尊重”的实业初心,拒绝短期利益诱惑,带领团队从消费电子零部件制造的根基出发,一步步“攻”向技术难关。如今,领益智造年营收达160亿元,不仅撑起东莞消费电子产业的“脊梁”,更向人形机器人、低空经济、算力基建等新兴战略产业“进攻”,践行着“为新兴产业修路铺桥”的使命。

▲领益智造机器人获点赞
奥海科技的“攻守”则聚焦能源应用赛道。从最初的手机充电器起步,该企业已成长为全球领先的能源应用创新型企业,荣获“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联合创始人刘蕾在专访中提到,企业“守”着“让能源更高效,让世界更美好”的理念,同时“攻”向全链条创新:依托东莞、深圳、杭州等五大研发中心和两个国家认证实验室,更将数字化融入全流程,建成产业链数字化平台与制造云平台,实现从入库到质量追溯的全程可控。“我们把验证过的数据打造成标准化平台,开放赋能供应链伙伴,推动整个行业效率提升。”刘蕾的话,道出了东莞企业家“守实业、攻技术”的共享思维。
拓斯达的“攻守”同样亮眼。2007年在东莞成立时,企业“守”着“让工业制造更美好”的初心,深耕智能装备研发近20年;面对全球产业变革,又果断“攻”向技术前沿——与华为、阿里云合作推进“人工智能+机器人”融合,基于欧拉操作系统开发全链条国产化的X5机器人运动控制平台,今年9月更是推出全球首台注塑行业人形机器人,工业机器人出货量超1万台。“我们不做‘机会主义者’,而是要做‘长期主义者’。”董事长吴丰礼表示。

▲今年9月拓斯达推出全球首台注塑行业人形机器人
内与外:
在本土扎根与全球布局中拓展发展空间
东莞民营经济的壮大,从来不是“闭门造车”,而是“扎根本土”与“全球布局”的双向奔赴。这种“内外协同”,让东莞既能依托完整产业配套筑牢内部根基,又能通过全球资源整合提升国际竞争力,成为“中国制造”走向世界的重要窗口。
vivo的30年成长史,是东莞企业“内外协同”的缩影。1995年起步时,vivo“扎”在东莞长安镇,依托当地完备的电子信息产业配套,从元器件采购到整机组装快速落地产品;随着企业壮大,又逐步“走出去”,在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布局,服务超5亿用户。“东莞的产业硬实力与‘海纳百川,厚德务实’的精神,与vivo‘本分’理念完全契合。”创始人沈炜坦言,东莞开放包容的人才环境让企业能汇聚五湖四海的创新力量,而全球布局则让vivo能将“东莞智造”推向世界。今年,vivo在东莞发布Vision混合现实头显设备、成立机器人Lab,既是对本土创新生态的“反哺”,也是向全球市场发起新冲刺的信号。
广东铧为现代物流的“内外协同”,则聚焦国际供应链领域。作为“东莞常平号”中欧班列运营主体,该企业业务覆盖俄罗斯、欧洲及东南亚,2014年开通全国首列“公路转铁路”货运班列,2020年正式接入中欧班列网络。董事长何玲表示:“东莞市委市政府优化中欧班列常态化运行政策,帮我们纾困解难”;同时“走出去”时,通过自主研发的铁路货运线上平台,让东莞企业“一键下达铁路运单”,大幅降本增效。更值得关注的是,东莞市采购与供应链联合会与国务院国资委委属单位合作成立供应链海外服务中心,“将拓宽外贸出口渠道,助力‘中国制造’在全球展现更强竞争力”,何玲的规划,正是东莞“内外联动”发展战略的生动实践。

▲“东莞常平号”中欧班列
本土根基的稳固,为“走出去”提供了底气。截至2025年9月,东莞实有民营主体185.52万户,占经营主体总量的96.44%,私营企业突破79.41万户,稳居全省地级市首位;全市拥有超1.45万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万余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形成了从核心零部件到整机组装的完整产业链。这种“以内养外、以外促内”的良性循环,让东莞在“8+8+4”产业体系建设中,既能依托本土集群降低成本、提升效率,又能通过全球布局抢占市场、整合资源,成为全球制造业网络中的重要节点。
 
 新与旧:
在产业迭代与文化传承中激活发展动能
东莞民营经济的活力,源于对“旧产业”的改造升级和对“新赛道”的大胆开拓。这种“新旧共生”的发展逻辑,让东莞既能守住制造业的“基本盘”,又能培育未来产业的“新动能”,实现从“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的蝶变。
在传统产业升级中,东莞企业家善于用“新技术”唤醒“旧产能”。东莞市伟业石油化工有限公司的转型颇具代表性。作为传统加油站运营商,面对能源转型、电动汽车兴起的挑战,董事长李志扬从2018年开始推进创新研发,在支付系统、产品设计等领域持续突破,至今已获得36项国家授权专利和4项发明专利。“创新不能一蹴而就,要脚踏实地,从基础做起。”李志扬不仅在技术上升级,更在文化上赋能——例如在定制瓶装水等赠品中融入企业创意,“拉近与客户的情感联系,提升客户黏性”。这种“旧产业+新思维”的模式,让传统行业焕发新生。

马可波罗控股同样在传统产业中挖掘新价值。将传统陶瓷与绿色技术结合,通过“四化”改造降低能耗;建设建筑陶瓷博物馆,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设计灵感,推出“御品金砖”等高端产品,让“老陶瓷”成为文化载体。截至2024年底,东莞清洁生产审核企业达2359家,较2016年增长超12倍,44家国家级绿色工厂、6家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的诞生,印证了“旧产业”通过技术赋能可实现“新跨越”。
在新赛道开拓中,东莞企业家则展现出“敢为人先”的魄力。领益智造从消费电子零部件切入,如今向人形机器人、算力基建等新兴领域进军,自建四大实验室攻关AI眼镜纳米级光波导技术;广东维美工程设计则从传统建筑设计,转型为“绿色+数字化”的综合服务商。董事长邓建军介绍,企业2016年布局装配式建筑,更在深圳南山项目中整合光伏发电、储能系统,打造“绿色工厂”。“我们正倡议成立‘东莞市建筑产业出海服务联盟’,汇聚20多家商协会,抱团开拓印尼、泰国等海外市场。”邓建军说。
“新旧迭代”不仅是技术的升级,更是文化的传承。vivo以“本分”文化为核心,拒绝浮躁、坚守长期主义;刘蕾将东莞民营企业家精神总结为“实干低调的务实精神、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榕树般的坚韧精神”,“榕树落地生根、独木成林,象征莞商在挑战中茁壮成长的生命力”。这种文化基因,让东莞企业在快速变化的市场中保持定力,实现“新旧共生”的可持续发展。
 
 名与实:
在荣誉加冕与责任担当中共筑城市未来
东莞民营企业家的“名”,是市场认可与社会尊重的象征;“实”,则是深耕实业、履行责任的行动。这种“名实相符”的价值观,让东莞民营经济不仅成为城市经济的“主力军”,更成为社会责任的“践行者”,实现商业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在“实”的层面,东莞企业家以实干赢得市场口碑。奥海科技靠技术创新获评“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vivo靠品质立命服务超5亿用户,领益智造逆袭为全球AI智能终端平台性企业。这种“实”,让东莞民营企业收获了诸多“名”:2025年,玖龙纸业、东莞华贝电子入选“中国民营企业500强”,6家企业跻身“广东省民营企业100强”,10家企业入选“广东省制造业民营企业100强”;吴丰礼荣获“第六届全国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称号,刘蕾等10位东莞企业家获评“第七届广东省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这些荣誉,是对东莞企业家实干精神的最佳认可。

更重要的是,东莞企业家始终将“社会责任”作为“实”的重要内涵。自2010年以来,近2000家民营企业及商会组织参与“6.30”助力乡村振兴暨东莞慈善日活动,累计募集慈善款物14.85亿元,受益群体达220万人次;玖龙纸业、小猪班纳等企业入选“第七届广东省光彩事业贡献奖”,在公益慈善、乡村振兴中主动担当。
刘蕾认为,企业责任分四大块:经济责任是基础,法律责任是底线,对员工的成长责任是内生动力,慈善责任是社会担当。李志扬则从青年企业家的角度提出,“企业家要做好自己、持续学习、保持热爱”,这种对事业的专注,正是责任担当的基础。邓建军也表示,“企业成功离不开时代机遇、政策引导,要更好地回馈社会”,其发起的建筑产业出海联盟,不仅要开拓市场,更要“为东莞企业搭建共享平台”。

这种“名实相符”的追求,让东莞民营经济与城市发展同频共振。市政府在今年的“民营企业家日”致信中指出,“东莞因企业家而精彩,这座城市永远是企业家干事创业的最好舞台”。如今,东莞正通过“企莞家企业服务卡”、人才新政等政策,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而企业家们则以“敢闯敢试、务实坚韧”的精神,推动东莞“8+8+4”现代产业体系加速构建。
星光不负赶路人,江河眷顾奋楫者。从传统加工到智能制造,东莞民营企业家以“攻”的魄力、“守”的定力、“内”的根基、“外”的视野、“新”的活力、“旧”的沉淀、“名”的荣耀、“实”的担当,铸就了东莞民营经济的辉煌。在“2025年东莞民营企业家日”这个特殊的日子里,当城市地标点亮致敬的灯光,当荣誉榜单见证奋斗的成果,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群企业家的成长史,更是一座城市的崛起史。未来,随着“8+8+4”现代产业体系的不断完善,东莞民营企业家必将继续以实干创新为笔,在“智造未来”的蓝图上,书写更多属于东莞、属于中国制造业的精彩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