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东莞民营企业家日•闯路人·护航⑤ | 东莞人社:“三部曲”响应民营经济新期待
东莞+ 2025-11-01 15:40:31

东莞市“双百”惠企政策宣讲行动正将抽象的法律条文转化为滋养民营经济的丰沛雨露,作为与企业脉搏同频共振的关键部门,东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以下简称“东莞市人社局”)在这场护航行动中,以清晰的战略聚焦、创新的服务模式与深远的长效机制,系统回应着民营企业的核心关切,奏响了从“惠企”到“助企”的精彩三部曲。

聚焦核心,传递技能赋能与减负纾困的政策强音

面对《民营经济促进法》带来的新机遇,东莞人社在“双百”行动中,将政策宣讲的焦点精准锚定于“技能赋能”与“降本减负”两大核心方向。

在提升企业内生动力方面,市人社局着力推广以职业技能提升为核心的政策套餐,其中省级项目制培训与企业新型学徒制构成了覆盖142家承训单位的赋能网络,其中企业达106家,共同为企业构筑起技能人才支撑体系。项目制培训以其快速响应市场需求的特性,致力于为企业补齐当前最急缺的技能短板;而新型学徒制则着眼于长远,通过系统化的培养为企业锻造面向未来的骨干力量。这一短一长的组合拳,共同构筑起支撑企业持续创新与稳健发展的人才基石。

与此同时,市人社局坚定不移地执行国家与省级部署,将阶段性降低失业保险费率的政策延续至2025年底,使得企业能以更轻的负担轻装上阵。这项普惠政策无需企业额外申请,体现了“无声处见实效”的服务理念。这种对核心方向的精准把握,确保了政策资源能够直接作用于企业发展的关键环节,让法治护航的决心通过具体的政策路径清晰可感。

突破创新,构筑精准适配与便捷可及的服务生态

东莞人社更致力于在服务举措上实现突破,通过精准化、柔性化的设计,确保好政策能够真正转化为企业易用、好用的发展利器。

面向人工智能训练师、模具工等紧贴东莞产业发展的新兴与紧缺职业,培训补贴标准获得了显著上浮。企业在完成培训后,不仅能获得从千元到近万元不等的资金补贴,更可享受“直补单位、零垫资”的便利,极大缓解了资金压力。这种“提标”与“简便”的结合,让企业在投入人才培养时更有底气。

更为重要的是,培训模式本身也发生了深刻变革。传统的集中脱产培训正被一种更为灵活的“线上+线下”、“车间+课堂”融合模式所取代。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生产节拍,灵活选择利用工余间隙进行“碎片化”学习,或邀请院校师资送教上门,实现“边生产、边学习”。这种以企业为中心的设计,最大限度地化解了长期困扰企业的“工学矛盾”,让技能提升不再以牺牲生产效率为代价。

服务生态的优化还体现在前瞻性的“订单式培育”上。企业不再被动等待市场供给,而是可以主动携手职业院校,根据未来数年的发展规划,共同定制培养数量、技能方向都明确于协议的“准员工”。正如东莞某光学企业,通过提前锁定培养240余名“光学镜头制造工”,不仅确保了人才与岗位的完美契合,更借助政策显著降低了培养成本。这种将企业需求深度嵌入人才培养前端的方式,正重新定义着东莞的产业人才供给模式。

机制护航,打造主动响应与资源协同的长效支撑

从一纸政策到一片生态,关键在于构建可持续的长效机制。东莞人社正努力推动角色从政策“配送员”向发展“合伙人”转变,致力于建立一种主动响应、资源协同的长期陪伴关系。

一支支“技能强企”服务组正活跃在基层一线,他们通过数据研判、问卷调查和上门走访,动态掌握着企业的真实诉求。同时,他们善于发掘和借助成功企业的力量,通过组织片区交流会等形式,让如寮步某光学企业这样的优秀实践者,亲自讲述如何将政策红利转化为人才竞争力与研发创新力,从而形成“点燃一盏灯,照亮一大片”的带动效应。

针对企业在实践中遇到的具体难题,市镇企三级联动机制发挥着“精准问诊”的作用。各人社分局深入企业识别开展培训的堵点,市镇两级的专业力量则随之提供“贴身”辅导,从人员筛选到课程匹配,为企业量身定制解决方案。这种“诊断式”服务,确保了对企业个性化需求的深度响应。

值得一提的是,对于资源相对薄弱的中小微企业和初创企业,市人社局正积极扮演“资源整合者”的角色。通过梳理整合全市院校资源并向企业推荐,以及推动各镇街人社分局与院校联动开设“送教到镇专班”,如樟木头镇联合高校开展的人工智能训练师培训,有效破解了它们“培训资源缺、组织成本高”的共性困境。

这一切高效服务的背后,是“随报随审”和“在线响应”机制提供的强力支撑。业务审核以日为单位快速流转,微信等线上平台则确保了问题的即时反馈与解决,共同塑造了一个对企业需求高度敏感、快速行动的政务服务新范式。

文字:记者 王子玺 图片:记者 陈栋 编辑:张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