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最灰暗的时候,我看见房顶上有一株草,草已枯萎,却比嫩绿时站得更直。
这句朴素又极具张力的诗,出自东莞“烧烤诗人”温雄珍。
10月31日,由“天使望故乡”团队打造的“岭南视频”,正式上线了"寻找素人写作者”系列纪录片第一集《一定要听一株草的尖叫》,短片的主人公就是温雄珍。
据悉,“天使望故乡”写作平台由东方早报、澎湃新闻创始人邱兵发起,聚焦非虚构写作与素人写作,在内容策划、出版和传播上形成独特积累。上线2年来,“天使望故乡”汇聚了葛兆光、罗翔、罗新、余秀华、陈年喜、胡安焉等众多创作者。“岭南视频”是“天使望故乡”团队在推出写作平台、图书和播客之后,首次聚焦视频IP打造的纪录片账号,目前已在微信视频号、抖音、微博等社交平台推出。
作为“寻找素人写作者”系列纪录片的开篇人物,温雄珍在东莞打工35年,白天摆摊,夜晚在烧烤店兼职做服务员,在生活的缝隙中写下了许多诗歌。这些诗歌源于打工者的日常,带着底层生活的质感与思索。
该集纪录片以诗歌为主线,以“草”的意象贯穿始终,以极简视听语言捕捉这位“烧烤诗人”在城市夹缝中的微光与坚韧。她诗集中的这句诗,“一定要听一株草的尖叫”,成为了影片标题,也成为了系列纪录片的宣言——听见尖叫,也听见寂静之声。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
东莞“烧烤诗人”温雄珍的故事
来听一株草的尖叫
🍀
开 篇
镜头下的双重人生
清晨的东莞企石镇综合市场,卷闸门拉起的声响划破晨雾,温雄珍将童装与童鞋一一摆上小店货架,通道仅容一人侧身通过。
白天,她是守着回头客的童装店主。当她在货架旁收款记账时,没人知道那些庸常琐碎的瞬间,正悄悄在她心中酝酿成诗。
晚上,她是烧烤店的服务员。随着日暮西沉,她会收起童装店的摊位,赶往兼职的烧烤店,摆桌椅、洗食材、迎顾客......一直忙碌到凌晨。
当她疲于应对鼎沸人声与炭火喧嚣时,没人知道那些翻滚的热浪,正悄悄在她心中沉淀为诗。
这是她在东莞打拼的第35年。她的笔名“寂寂秋草”,恰是这双重人生的注解。
🍀
扎 根
从生存缝隙里生长的诗
生活从未给予温雄珍喘息之机,命运的巨浪一次次将她淹没,那些无法对人言说的苦难,最终都流向了诗行。
她小学辍学,靠着听歌唱歌识字;自15岁起,便南下东莞,在街头摆摊卖鞋;2003年,丈夫不幸遭遇车祸致残;此后多年,她独自抚养三个孩子艰难度日,曾在东江边被绝望吞噬,萌生去意,终因对儿女的牵挂而折返。
她便把这一切写进诗里,“那一晚,东江面上的一盏渔火点到天明,那一晚,你把孩子们的妈妈领回家。”
温雄珍的诗里没有受害者的悲情,只有对生活的平视与坚守,就像她笔下房顶上的野草,“草已枯萎,却比嫩绿时站得更直”。
🍀
回 响
文字里的尊严与光亮
对温雄珍而言,诗歌是“精神的避风港”,也成了照亮自己与他人的灯塔。
就像她在纪录片末尾所说,“我在诗里写过路过的乞讨者,写爱笑的扫地阿姨,写善解人意的可怜邻居,他们也是我们,我是从黑夜里走出来的人,我希望更多人看到光亮,总之你要走下去”。
如今,她的生活虽然忙碌,但她是快乐的,童装店生意越做越好,结识了很多好友,出版了诗集《炭火上安居》,作品还入选了中国作家协会“作家定点深入生活”项目。这也与她的另一句诗所对应,“我已褪去柔弱的部分,露出一身硬骨,你看风吹过来,不再弯腰和匍匐”。
这份生长于生存缝隙的文学力量,也正在被更多人看见。东莞市文联的邀请、主流刊物的发表、纪录片的记录,让“素人写作”走出小众圈子,成为新大众文艺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民日报》和人民网的相关报道说:“烧烤诗人温雄珍,白天在综合市场摆摊卖服装,晚上在烧烤店兼职。她所代表的,是近年来中国基层素人写作潮流中的一个典型:以普通劳动者身份,在非文学圈出身背景下,以打工生活和市井经验为诗歌创作土壤。”
🍀
群 像
每株“秋草”都值得被倾听
温雄珍的故事并非个例,而是东莞新大众文艺蓬勃生长的缩影。这座制造业之城,不仅生产商品,更孕育着源自市井的文学力量——他们以劳动者的身份,在谋生之余书写生活,构成了新大众文艺的鲜活群像。
清洁工王瑛在工作间隙用手机备忘录记录灵感,“高楼新出炉的蓝色玻璃窗耀眼夺目,矗立河流边,把村庄激活了”,字里行间都是城市的真实脉动。
石材厂工人曾为民与石头相伴25年,在他眼里,石头是有生命有情感的,他用“我给石材以生命,石材给我以诗歌”的创作,诠释劳动与文学的共生。
菜摊老板黄立明20多年如一日,在莲藕堆旁创作出《世界神农》等诗篇。曾因生活的压力一度辍笔,在疫情期间重拾纸笔,让生活压力化作创作动力。
模具厂工人马益林在机器轰鸣声中,接起名刊编辑的电话,感悟到文学的能量,创作出多篇小说,让真诚的表达被看见。
这可能就是为何“寻找素人写作者”系列以东莞为起点的原因。这里孕育着独特的“打工文学”,保安、保洁员、服务员等素人写作者绽放光芒,新大众文艺百花齐放。
这座城市的新大众文艺,从不是庙堂之上的精致创作,而是无数个温雄珍们在烟火日常中的真诚记录。这些素人写作者如同温雄珍笔下的“秋草”,平凡却坚韧,他们不依赖专业背景,以生活为土壤,用最质朴的文字完成自我表达,也让东莞的新大众文艺有了“烟火气”与“生命力”的双重底色。
看似平凡的生命里
藏着最动人的表达
而那些在生存中坚守的创作
正是文学最本真的模样
当更多“秋草”的声音被听见
文艺便真正扎根了生活
照见了每个普通人的褶皱与光芒
✨✨✨
来源 | 东莞阳光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