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每年投入100万元扶持优秀文化项目
东莞+-长安视窗 2025-10-31 21:31:44

近日,长安素人写作群体再迎高光时刻,徐颂翔(笔名湘南徐工)受邀做客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文化访谈节目,曾为民的散文《醒酒石》获刊于《人民日报》。这是该群体本年度内再度获得国家级媒体的关注。

湘南徐工

用写实笔触叩击时代人心

作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鲁迅文学院残疾人作家研修班学员,定居长安的徐颂翔凭借扎根生活的创作实践,近日走进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直播间,参与文化访谈节目录制,与全国听众分享文学创作的心路历程与时代观察。

作为徐霞客的后裔,他的创作之路充满励志色彩。他毕业于长沙理工大学印刷工程专业,但因听力障碍,最终从工科背景转型为一名职业写作者。访谈中,他结合自身跨界经历,深入解读“文学如何记录普通人的生存状态”这一核心命题,尤其聚焦以东莞为背景创作的小说《幸福有多远》展开分享。这部作品以长安镇租房生活为场景,讲述潇湘籍徐崇文与岭南籍梁清照这对异地夫妻从相恋到离散的婚姻故事,将房子、生计、育儿等现实压力与南北文化差异交织呈现,道尽打工人婚姻里的甜蜜与苦涩,最终以“幸福藏在包容与牵挂中”的深刻思考引发广泛共鸣。

谈及多年创作坚守,徐颂翔提到,自己已出版《徐工职场打拼记》《别梦依依到桂阳》等5部著作,另有7部作品待出版,作品多见于《作品》《羊城晚报》等数百家报刊,多次斩获征文奖项。作为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附属布心中学少年文学院名誉院长,他还在湘粤多地开展文学励志讲座,向大众传递“文字改变生活”的信念。

曾为民

以扎根书写彰显长安地域底蕴

曾为民笔名田文宪,1998年从江西来到长安镇的石材厂工作。二十余年间,他以车间里沉默的石材为情感载体,寄托对亲情的思念,笔耕不辍写下四百余首石头题材诗歌,用质朴文字记录时代变迁。此次《醒酒石》获《人民日报》刊发,正是对他这种扎根生活创作态度的有力肯定。

在长安工作生活多年,曾为民始终坚持业余写作。他感慨道:“在长安写作是件幸福的事。”如今跻身“千亿镇”行列的长安,孕育出独特的“长安文学现象”——这里以移民为主体、以工业为底色,藏着富饶的文学资源,“每个长安人都能拿起笔,写自己、写身边人,写过去、写现在、写未来,让阅读与写作成为美好生活的一部分。”就在前不久,他的作品《我在石材厂写诗》也登上了《人民日报》。

近年来,长安素人写作者佳作频出,形成备受关注的创作群体,从莫华杰凭借《世界微尘里》摘得广东省鲁迅文学艺术奖,到大批写作者的作品登上各级报刊,长安的素人写作者以多元题材与扎实功底,持续为“长安文学”名片注入活力。此次两位作者的作品登陆央媒,既是对个人创作水平的认可,更是长安文学创作生态蓬勃发展的生动佐证。

这份亮眼成绩的背后,是长安镇多年来对文化事业的持续深耕与系统培育。作为东莞文学创作的核心阵地,长安镇建立了完善的文化扶持与奖励机制,每年投入100万元扶持优秀文化项目,近三年已扶持奖励100多个项目。随着文学氛围日益浓厚,长安正持续擦亮文学名片,让更多优秀作品从这里走向全国,也让更多读者通过文字读懂这座城市的温度与力量,感受新质生活在长安的幸福。

文字:甘劼伟 通讯员 宋姣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