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6日,2025东莞杯国际工业设计大赛正式拉开帷幕。历时两个多月时间,东莞杯已进入复赛评审阶段,并将于11月20日迎来决赛。
本届参赛作品呈现怎样的特点?首次设立的潮玩赛道在众多年轻学子中带来怎样的影响?日前,东莞日报专访广东省工业设计协会秘书长杨杰,听他讲述本届东莞杯背后的故事。
潮玩赛道在大学生群体中引发超预期的参与热情
记者:2025东莞杯国际工业设计大赛首次设置潮玩赛道,您带领组委会走访了多家高校。高校学子对于这一赛事有怎样的看法?
杨杰:今年潮玩赛首次作为专项赛正式纳入东莞杯,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反馈超出了我们的预期。虽然我们预判到潮玩是年轻人感兴趣的方向,但实际开展后,其受欢迎程度仍然令人惊喜。潮玩产业和设计赛道为年轻人搭建了一个能够自由表达情感、释放创意的舞台。
本届赛事在不到两个月的征集期内,共收到来自全国近百所高校的1000多件作品,经过预审后保留约700件进入下一轮,这样的投稿规模十分可观。前期我们密集走访了广东省内10所高校进行宣传推广,包括广州美术学院、广东工业大学等专业院校,师生们的参与积极性非常高。值得一提的是,东莞理工学院还专门组织了300多人的设计大讲堂,帮助学生加深对本土产业的理解,也让作品更具在地性和现实意义。
记者:本届赛事与往届另一大区别在于,AI工具的运用。“无论是用AI辅助生成概念草图、优化结构,还是创造前所未有的交互体验,这里都欢迎”。从参赛作品来看,AI赋能,参赛作品呈现怎样的特点?
杨杰:关于AI在设计领域的助力,我认为目前的表现基本符合预期——AI确实是一个能够帮助大众实现创意表达的有效工具,但若想在大赛中脱颖而出,仍需要设计师注入更多原创性的思考与表达。仅依靠AI生成的作品,往往难以真正打动评委。关键在于专业设计师能否对设计理念与核心价值进行深度提炼,并完成具有个人风格的设计转化。
东莞杯赛事的独到之处:根植于东莞制造业
记者:作为东莞杯筹划工作的主要参与者,能否分享一下本届大赛筹备过程中让您印象最深刻的瞬间?
杨杰:在广州美术学院的交流中,校领导特别认可东莞杯赛事的一大特色——更贴近产业实际,作品落地可能性更高。当前全国每年有超过800个设计类赛事,师生面临的选择众多,难以一一参与。而东莞杯的核心竞争力,恰恰在于其根植于东莞制造业的深厚土壤,产业化潜力显著。
我们曾组织广州美术学院、清华大学等高校师生,实地走访中国潮玩之都·潮玩中心、大漂亮、ToyCity等业内企业,让学生亲眼见证创意从概念到产品的完整转化过程。这种由东莞扎实制造业基础所支撑的实践体验,所带来的成就感与启发,是其他赛事难以复制的独特优势。
让更多作品“被看见”
记者:本届赛事在评委方面,特别设置了产业化方面的专业人士参与评审工作。这对于以设计赋能东莞制造业为目的的赛事带来怎样的帮助?
杨杰:今年增设产业化专家和成果转化赛道,正是为了响应东莞促进经济发展的目标。现场看到企业代表对部分作品非常感兴趣,已主动对接。市场视角与学术视角不同,企业关注的是“好不好卖”和“好不好生产”,一个亮点足以打动他们。
我们注意到,目前产品组参赛作品数量仍有较大的增长空间。许多东莞企业已具备创新意识,但在实际行动上仍显谨慎——或因担心设计被模仿,或因缺乏将创意推向市场的最后一步决心。接下来,我们将继续加大鼓励企业参赛的力度,充分发挥东莞杯的平台作用,让更多好创意、好作品为人看到。在流量经济时代,“被看见”就是某一种意义上的成功。
形成“根植于制造业,更赋能制造业”的良性循环
记者:截至到今年,东莞杯已经举行了21届。东莞杯在以设计赋能制造业转型升级方面有怎样的经验?
杨杰:东莞杯能够坚持举办21年不间断,本身就是东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创新驱动发展的有力证明。我们深刻认识到,这项赛事持续二十多年的成功举办,其最大优势在于始终根植于东莞雄厚的制造业基础,通过大赛有效链接全球创意资源,为产业注入持续创新的活力。正是这种让设计深度融入东莞产业转型升级浪潮的机制,使东莞杯形成了“根植于制造业,更赋能制造业”的良性循环。
记者:请用一句话总结本届东莞杯的特点。
杨杰:本届赛事通过增设潮玩赛道,增加AI赋能,引入产业化评委,有效激发了市场化对接需求,期待未来有更多设计从东莞杯走向市场,让原创IP真正融入大众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