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东纵路·征文征集活动|东莞市塘厦中学 任妍《追寻永不褪色的精神底色》
东莞日报教育频道 2025-10-31 16:48:29

踏上大岭山的青石板路,山峦在晨雾中静默,林木在微风中低语。我的脚步不自觉地放轻,生怕惊扰了这片土地沉睡的记忆。八十多年前,这里曾是硝烟弥漫的战场,我们的战士在这片山林中与敌人殊死周旋。如今,战火早已熄灭,但当我走在这条路上,依然能听见历史的回声在群山间回荡,仿佛那些年轻的生命从未远去。

1940年10月,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三大队在这里扎根。站在大岭山抗日根据地旧址前,我轻轻抚摸那些被岁月磨得光滑的石墙,掌心传来的凉意中,似乎还残留着当年的温度。作为曾生司令员口中的“东江纵队的根据地”,这片红土地见证了一段波澜壮阔的史诗。在此之前,“东江纵队”对我这个高中生而言,或许只是历史课本上的一个考点,是试卷上的一道填空题。但此刻,站在这片浸透着先烈热血的土地上,我才真切地感受到,历史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一代人以生命书写的壮歌。

纪念馆内,时光仿佛凝固。一封泛黄的家书静静躺在展柜里,尽管字迹已经模糊,但“为国尽忠”四个字依然力透纸背,每一个笔画都凝聚着拳拳赤子心;一面绣着“抗日救国”的旗帜虽然褪色,细密的针脚却依然能让人感受到绣制者手中的温度;最让我动容的,是那支用旧铁皮磨成的钢笔。笔尖已秃,笔身斑驳,却仿佛还在诉说着它的主人对知识的渴求、对未来的憧憬。这支简陋的钢笔,承载的是一个民族不灭的文脉与薪火。

站在这些文物前,我不禁反思:我们这一代人的青春,或许是为某次考试的失利而懊恼,为未来的选择而迷茫;而他们的青春,抉择的却是家园的存亡、民族的命运。他们在最美好的年华,用血肉之躯筑起了保家卫国的长城。今天的我们,能够在明亮的教室里安心求学,在书香弥漫的校园里畅谈理想,正是因为他们当年以青春为火把,照亮了民族前行的漫漫长夜。

这次重走东纵路,于我而言,不只是一次精神的成人礼。它让我深刻领悟到,抗战精神永远不会被时代的喧嚣淹没。那是一团永不熄灭的火焰,在历史的长河中恒久燃烧。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虽无需再经历战火的淬炼,但先辈们那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浩然志气,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铁血骨气,自力更生、百折不挠的坚毅底气,理应融入我们的血脉,成为我们精神世界最厚重的底色。

让我们以剑为笔,继承那份永不褪色的精神,用新时代的奋斗,告慰长眠在青山下的英魂。当青春的脉搏与历史的回响同频共振,我们终将明白:最好的传承,是让那些滚烫的信念,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绽放出新的光芒。

作者:东莞市塘厦中学高三15班任妍;指导老师:黄清梅